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2单元测试卷精编

编辑:sx_gaohm

2016-09-1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精品小编准备了人教版高三语文必修五第2单元测试卷,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第Ⅰ卷(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俊(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摘自鲁枢元教授在台湾淡江大 学的讲演,原有删节)

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

B.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

C.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笼”却难办得多。

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明。

解析:C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B.陶渊明的“归去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C.现代社会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

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 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解析: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答案:B

3.下列表述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

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解析: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答案:A

二、古代诗阅读(36分)

(一)言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4—7题。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①。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②。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 。

于时曜灵俄景③,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注】 ①蔡子,战国时燕国的辩士蔡泽;唐生,即唐举。蔡泽游学诸侯,未发迹时,曾请唐举看相,后入秦,代范睢为秦相。②王雎(jū),鸟名,即鱼鹰。仓庚(cān? ?ēn?),鸟名,即黄莺。颉颃(xié hán?),鸟上下飞翔的样子。③曜(yào)灵,太阳。俄景,日影偏斜,指天色将暮。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明略以佐时      佐:匡扶

B.俟河清乎未期 俟:依靠

C.尔乃龙吟方泽 方:大的

D.虽日夕而忘劬 劬:劳苦

解析:B项,“俟”的意思是“等待”。

答案:B

5.下面六句话中,全部能表现“归田之乐”的一组是(3分)(  )

①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②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③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④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 ⑤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 ⑥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知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解析:①是归田的想法。⑥是议论句,不表现归田之乐。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A

6.下列对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赋开篇交代了归隐的真正原因是在京都做官时间已久,没有高明的谋略辅佐君王。

B.“交颈颉颃”“关关嘤嘤”,形象地描绘了田园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

C.“触矢而毙,贪饵吞钩”,既反映了作者野外捕获猎物的悠闲之情,又颇含自诫之意。

D.这篇小赋虽然篇章短小精悍,却准确地表现了张衡在仕途遇到挫折后归隐田园之志。

解析:A项,“真正原因”说法不当。“在京都做官时间已久,没有高明的谋略辅佐君王”只是张衡归隐的借口,不是真正的原因。

答案:A

7.把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5分)

译: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于是”,在这时;“苟”,只要;“安”,怎么,哪里;“乏”,的。“所如”是“所字结构”。

答案:(1)正是仲春二月的好天气,气候温和,天气晴朗,在野外,无论平原还是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

(2)只要我置身于世俗是非得失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参考译:

在京都做官已经很久了,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仲春二月的好天气,气候温和,天气晴朗,在野外,无论平原还是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如蛟龙长吟于大泽,如猛虎咆哮于丘一样,自由自在。仰首上射空中的飞鸟,俯身往河里撒下钓丝;鸟不高飞则中箭而死,鱼若贪饵必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游鱼。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经极乐,夜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发挥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法度。只要我置身于世俗是非得失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8—9题。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8.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景物特点的能力。作答时需要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澧水”“桥”“小路”“村园”“门巷”“枳壳花”等,此外还要抓住题目中的“城西”“别墅”等关键词,概括出“幽远”“优美”“质朴”等特点。

答案:写出了友人别墅地处幽远、景色优美的乡村,格调质朴的特点。

9.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哪几次情感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情感变化”四个字。“变化”包括情感的加深及情感的转移,就这道题说是情感的四次转移,可谓一句一变。

答案:全诗体现出作者四次情感变化:先写作者见到城外的郊墅美景而产生的新奇之感,既而写到会友的急切心情,然后是面对极为相似的村舍庭院的焦急迷惘,最后是面对洁白素雅、芳香四溢的枳树花而产生的惊叹与陶醉之情。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