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毕业班调研测试题

编辑:

2013-10-17

(解析)C 从“出生证”可以推断出为《共产党宣言》,因为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1、古语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理论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B 古语能反映出潮涨潮落,而能解释这种朝涨夕落的只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里的万有引力定律,故正确答案为B。

12、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的“新敌人”是指

A、苏联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解析)A 从材料“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可以排除B;在二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家追随美国,故排除CD;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利益冲突,故正确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1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

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

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陈功《家庭革命》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3分)

(2)依据材料二中梁启超的话,说一说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3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3分)

(解析)第一问中回答经济和思想基础时候属于比较容易的题目;如何看待这一观念则必须能够从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来阐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问回答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的变化时,需要从材料“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中提取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回答变化的原因时候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阐述。

第三问“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是十分容易回答的。如何处理老龄问题则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13、(23分)

(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2分)

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任答一点,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3分)

原因: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2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思想: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

(3)原因:工业化;都市化(或城市化)。(4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任答一点,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4、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指出:“如果根据发动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工业化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是由个人或私人发动的‘演进型’工业化,如英国、法国和美国;第二是由政府发动的‘革命型’工业化,如苏联;第三是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的混合型工业化,如德国、日本等。”

请回答:

(1)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走上“演进型”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原因有哪些?(8分)

(2)结合明治维新的内容,说明日本是怎样实现“混合型”工业化。(3分)

(3)苏联“革命型”工业化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4)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中先后受到了哪些模式的影响(6分)实施效果如何?(8分)

(解析)第一问英国走上“演进型”发展道路的政治、经济原因都离不开新的阶级:资产阶级;新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的推动。

第二问此问容易。

第三问从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来回答其影响。

第四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发展的历程来回答即可。

14、(29分)

(1)政治上: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4分)

经济上:英国有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为其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4分)

(2)殖产兴业,政府大力扶植。(3分)

(3)影响: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4分)

(4)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走“革命型”工业化道路。(3分)效果:社会主我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2分)但过程中也遭遇到重大的挫折。(2分)

1978年以来,走“混合型”工业化道路。(3分)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分)。但也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分)

总结:上面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毕业班调研测试题的全部内容,希望有助于大家的学习,祝大家天天向上。

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练习题

高考历史复习真题演练训练题

高考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复习测试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