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下册历史双周测试题

编辑:

2013-10-17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1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

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材料三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4分)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8分)

22.(12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2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背景是什么?(4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3.(12分)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现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分别怎样对待宗教问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6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列宁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两位伟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

阅读下列材料,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我们可以比较地看他们。中山先生的人格伟大,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列宁的人格伟大也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他们的革命精神,两人也有相同之点,列宁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中山先生亲自说过二次革命失败亡命东京的时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为革命党人并没有损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这样,列宁精神就是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

——“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选自《李大钊文集》下卷

材料二 1921年12月,马林在桂林多次与孙中山会见。……孙中山与马林会谈时,多次赞扬苏俄政府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和马林会见,孙中山进一步增进了对苏俄的了解,他开始看到“法、美共和国皆旧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他决心“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他从“向西方学习”,开始转向“以俄为师”。

——施成《孙中山和列宁的友谊》

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武装夺取政权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列宁精神是如何体现的?(2分)

(2)分析材料二中孙中山转向“以俄为师”的主要原因。为“造成一个新式的共和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3)两位伟人都重视民生,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是如何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的主张与早期相比有何新发展?(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列宁和孙中山两位伟人能结成深厚友谊的原因。(1分)

扬州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历史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2012.3.18

一、选择题:1-5.CADAC 6-10.ABCDA 11-15.DDACC 16-20.BCCDD

二、非选择题:

21.(16分)

(1)变化: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1分)

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

扩大专制王朝的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3分)

(2)理解: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1分)

作用:扩大了民主主体的范围;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分)

(3)变化不同:前者是专制王朝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雅典官员任用的范围。

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

前者依据考试成绩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

前者未改变专制政体;后者促使贵族专制走向公民民主政治。(4分)

观念差异:中国人形成了“重学”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

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

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4分)

22.(12分)

(1)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1)

影响:反映市民生活的世俗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清明上河图》、宋词等。(2分)

(2)原因:明治维新,日本富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2分)

(3)原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性 ,政治上觉醒。(2分)

背景: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业化推动。(2分)

(4)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3分)

23.(12分)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

利用基督教,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2分)

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宗教神学问题;

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4分)

(2)文艺复兴:确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解放;

抨击教会腐败,冲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愚昧思想束缚。(2分)

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破除神权统治。(2分)

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2分)

24.(10分)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2分)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3分)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2分)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3分)

25.(10分)

(1)体现:发表《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

敦促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2分)

(2)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维护共和斗争的失败;

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和影响;

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任写两点得2分)

变化:对三民主义重新解释,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阶段。(1分)

(3)列宁: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解决群众最关心问题;提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军事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进行和平建设。(2分)

新发展: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以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2分)

(4)有共同的革命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1分)

总结:上面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下册历史双周测试题的全部内容,希望有助于大家的学习,祝大家天天向上。

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

2013高三历史练习题  

官桥中学高三历史测试题

湖南省2014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