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

2015—2016学年高三历史寒假作业

编辑:sx_haody

2016-02-06

多数时候历史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精品小编准备了2015—2016学年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希望你喜欢。

1.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

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

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3.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日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

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4.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

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他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5.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

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6.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

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7.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

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8.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

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9.1984年,邓小平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这次经济体

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这反映了当时( )

A.党的工作重心实现重大转移 B.改革的市场取向已渐趋明朗

C.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传统观念开始受到强烈震撼

10.《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

由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美国的两党制 B.法国的共和制

1

C.英国的议会制 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11.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

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B.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C.德日意变成稳定和平的民主国家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12.右图是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

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

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图1和图2,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

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820—1911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单位:人)

图一 图二

2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加快环境保护进程的因素及对我国的启示。(15分)

.(25分)

(1)特点: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仪文化、“天人合一”思

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10分)

(2)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

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90年代以来“新

经济”的出现;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共12分)

启示:社会各阶层都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3分)

41.(12分)

信息1:图一 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增多;

出国从事工商业的增多。

原因: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

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

变化等。(4分)

信息2: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增多,从事农业的在减少。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

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机器的使用把相当多的劳动力从直

3

接生产中排挤出来,为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4分)

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启示: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4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