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下册)

编辑:sx_gaohm

2016-04-28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Ⅰ卷(36分  共12小题,每小题3分)

一、(18分)

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之过也必文

B.何以伐为                  自伐者无功

见其二子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D.吾与点也                  天与之,人与之

2. 下列句子与例句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洁其身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足食,足兵                   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项是

例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A、有是哉,子之迀也!        B、子路宿于石门

C、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4.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A、因之以饥     (因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如果)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不过)

C、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贫困)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哪里)

D、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途径)  多见其不知量也。  (只是)

5. 下列各项中不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          且而从辟人之士也

B、由也好勇过我                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C、莫春者,春服既成            无欲速,无见小利

D、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6.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B、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

D、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9分)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孔子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也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的。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孔子和孟子相去约两百年,时局已有很大变化。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7.下列各项中关于孔孟不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给人“君子坦荡荡”轻松愉快的悠闲感;而孟子则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给人忧愁不安的紧张感。

B.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可以间接地看出他认为人性本恶;而孟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

孔子非常尊重“礼”,“礼”大于“情”,循“礼”而行事;孟子却不然,行事完全不遵循“礼”,全凭自己的意愿。

D.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认为旧的社会秩序可以恢复,希望复古;而孟子却更有“革命性”,认为必须改弦更张,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孔孟有“很多不同”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可能与两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B.《论语》和《孟子》两部书取材记载不同。

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时局有很大的差异。

D.两人对“礼”的遵循不同,孟子超出了“礼”的严格规矩。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