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试题

编辑:sx_xingt

2013-04-02

【摘要】欢迎来到高二语文学习栏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有着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所以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二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试题”以为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不解带来帮助。并感谢您对精品学习网的支持。

本文题目:高二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试题

本试 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人民文学》杂志从2010年开设“非虚构”写作栏目以来,“非虚构”俨然成为文坛的一个热词,许多其他文学期刊也辟有类似“非虚构”的栏目。有论者据此认为,“非虚构”已成为当前文学期刊的一种“集体转向”,或是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道路和方向”。“非虚构”写作的盛行有诸多原因,在笔者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话语反动。

当下社会,虚构已成为一种社会表征。一方面,在网络所创设的虚拟空间中,信息代替物质,符号代替身份,生活不是“身体”的生活,生命不是“物质”的生命。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已变得模糊,这与庄周梦蝶中“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也?”的寓意颇为相似。另一方面,在当下的社会中,现实已裂变为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一切都被符号化,消费者本身也失去了主体性。日常生活颠倒过来,成为一个模仿和虚构的过程。在虚构生存的时代,真实与真相已变得稀缺。

我 们生活在把虚构当真实的社会空间中,虚构的“真实”覆盖并引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被人为操纵的体育竞赛、名人的“虚假捐款”……社会上各种虚构或虚假的故事已远远超出文学的虚构与想象能力。同时,虚构故事的泛滥致使虚构本身的魅力日渐衰减,尤其是网上那些无厘头的穿越小说更让虚构变得不再神秘。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文学似乎不再需要虚构,因为与媒体炮制的那些“虚构的真实”相比,文学虚构反倒意味着与真实生活的某种疏离。绚烂之至归为平淡,文学不得不返璞归真,追求另一种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讲述、旅游散记、个人回忆录等非虚构文学也具有一种“超越”社会的文学功能。在虚雾弥漫之中,读者更钟情那些能够写出实感和真相的读物。可见,当下的文学创作由虚构转向非虚构,有其自身的社会原因。在现实远远超出艺术家的虚构能力时,文学只能返璞归真,寻找一种“非虚构”的表达方式,这也许是非虚构重新获得“文学”意义的社会学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非虚构如果过分张扬,文学是否会滑入死亡的另一端?毕竟,文学仅有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与现实生活保持某种距离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从《人民文学》发表的几部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非虚构作品来看,这些作品关注民生,切中时弊,展现了文学介入社会现实的宽宏视野。阅读这些“非虚构”作品,我们有更多真实可感的“社会”体验,但也少了一些“文学”的体验。读者不免生疑:非虚构文学作品与历史叙事、新闻调查等有何实质性区别?在我们看来,伟大的作家不应该只是一个社会报告人,更应该 是社会的精神阐释者;优秀的作品并非亦步亦趋地呈现现实,而当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建构具有精神内涵的“另一个世界”。诚然,我们无意责难这些非虚构文学,只是想提醒,写得好看,依旧是文学的生命底线,也是衡量平庸之作与优秀之作的基本尺度。

(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非虚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成为当前文学期刊的一种“集体转向”,源于《人民文学》杂志的一个栏目。

B.“非虚构”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道路和方向”,尽管其盛行原因十分复杂。

C.社会上的虚构或虚假的故事远超文学的虚构与想象的能力,使得虚构不再神秘。

D.社会环境使得文学似乎不再需要虚构,与媒体炮制的那些“虚构的真实”相比,文学虚构与真实生活有疏离感。

解析:B项,“‘非虚构’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道路和方向’”错,据原文可知这是“论者”的观点,不是文章观点。

答案:B

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学上的“非虚构”盛行,在作者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反动。

B.虚构成为社会的表征,虚拟空间中信息代替物质,现实裂变为符号,真相变得稀缺。

C.在将虚构当做真实的社会空间里,虚构的“真实”处处存在,使得文学不得不返璞归真。

D.文学由虚构转向“非虚构”有其自身的社会原因,而读者对能写出真相和实感的读物也更加钟情。

解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非“最重要的原因”。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虚构化盛行,使得真实与虚拟界限模糊,而虚拟空间本身也成为一个模仿和虚构的过程。

B.虚构的泛滥致使虚构本身魅力大减,而“非虚构”则有“超越”社会的文学功能,给人以真实的体验。

C.非虚构作品切中时弊,关注民生,体现了作家不仅是社会报告人,而且是精神阐释者。

D.“非虚构”特长在于与生活保持某种距离,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也建构了“另一个世界”。

解析:A项,“而虚拟空间本身也成为一个模仿和虚构的过程”错,原文是说“日常生活颠倒过来,成为一个模仿和虚构的过程”;C项,“体现了作家不仅是社会报告人,而且是精神阐释者”无中生有,原文是说“伟大的作家不应该只是一个社会报告人,更应该是社会的精神阐释者”;D项,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可知,“非虚构”作品关注民生,切中时弊,展现了文学介入社会现实的宽宏视野,而建构“另一个世界”是优秀的作品应达到的效果。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注】然,奈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注】 躧:草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击不怿而去      怿:高兴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