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第二学期高二文科历史期中练习卷精选

编辑:

2016-04-18

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存在着土耳其、英国和马木路克三股外来势力

B.日本倒幕派联合外来势力推翻了幕府统治

C.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形势下展开的

D.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23.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4.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    )

A.严复           B.郑观应

C.康有为         D.王韬

25.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  )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6.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    )

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2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9.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是(    )

A.民族工业        B.官办工业   C.纺织工业        D.军事工业

30.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  ②杯酒释兵权  ③犯颜直谏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四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商鞅、康有为为什么能取得最高统治者支持?(2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2分)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4)据材料一、四分别指出两场改革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2分)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材料五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一至材料四中的哪些材料? (2分)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2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2分)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2分)

(3)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放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4分)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4分)

(4)依据材料三,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2分)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第二学期高二文科历史期中练习卷,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2016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练习试卷及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历史练习卷(附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