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2016学年度高二必修三历史六单元测试题

编辑:

2015-12-06

Ⅱ.非选择题部分

17.(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变法活动实践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18.(2011年3月泰安市一模27题)(25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望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百年的艰辛探索历程。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的结果。而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汪林茂则认为辛亥革命并非“英雄革命”,也不是过激主义,而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k-之_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民报----发刊词》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的结果”这一观点进行反驳。(4分)

(2)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政治制度?(2分)试概括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2分)

(4)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相比有何进步?(4分)

12.【答案】A 本题用排除法容易直接选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即将开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背景下出现的。

13.【答案】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发生在1964年,②项发生在1965年,③项发生在1967年,④项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答案为C。

14.【答案】B 回答本题需对教材有较好掌握。根据所学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5.【答案】C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第①项1977年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第②项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③项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第④项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据此选C项。

16.【答案】C 本题考查我国航天技术的成果及其影响,①③④属于航天技术的影响。中国掀起“向科学进军”是在1956年提出的口号,故排除②。

17.【答案】

(1)历史背景: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被瓜分的命运。

积极影响: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世界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重要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历史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积极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从外部因素: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战争结果:甲午战败;民族矛盾: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面临命运:被瓜分的命运直接概括。第二问可以从思想解放、民族意识觉醒加以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发展历程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世界潮流可以从政治民主化:民主共和;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归纳。第二问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二图示2和20世纪初的提示应该理解为旧三民主义思想。第三问历史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旧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的发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第一问应该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二问核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此题考查的是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的理解。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直接概括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继承与发展)即可。

18.【答案】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社会危机加剧。(1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建立了革命政党,(1分)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1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反清斗争不断深入,(1分)最终爆发辛亥革命。

(2)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2分)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3分)

(3)评价:新文化运动宣传革新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是有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

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2分)

(4)进步: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权;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4分)

附加:(5)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关系做简要阐述,字数不超过150字。(8分)

参考答案: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和扩大;(4分)前两者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继承和发展了前两者的成果,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4分)总之,前者都促进了后者的产生与爆发,后者都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扩大。

【点拨】

要想反驳(1)中“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的结果”这一观点,就得用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即可。

(2)结合辛亥革命的结果回答即可,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从“国外移来”的制度;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失败,故这一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因此,这一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原因其实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从材料三信息“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可概括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变化,可结合所学知识中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变化得出。

(4)可把材料四的两则材料对比,找出其不同即可。

(5)实际要求学生分析政治运动与思想运动的关系,只要把三者之间的推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阐述清楚即可。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三历史六单元测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历史高二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3第四单元自测题(人教版含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