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作文

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预测:莠草

编辑:sx_zhaodan

2014-05-08

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预测:莠草

2014年高考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精品学习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2014年高考作文真题预测:莠草

【文题再现】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莠草,农人整个春天夏天锄它,然而它仍旧精力旺盛,田埂、技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有人用卑贱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猪草、苦艾、鸡草;也有人用雅致的名字称呼它们,例如长生草、扶移、雁来红。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 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

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是“莠草”;材料侧重点之一在“莠草”的特征——“精力旺盛”,因为无论农人怎么“除它”,它还是随处都可生长——“田埂、牧场、田野、花园到处都有它”,这可从转折连词“然而”得到印证;材料的另一个侧重点是人们对“莠草”的两种看法、命名截然不同;当然,不论人们怎么看、怎么命名、怎么处置,“莠草”还是“莠草”。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该怎么进一步把 “莠草”的特点及人们对它的看法等引申到给人的启示上呢,即“由物及人”呢?

三、立意指导

(一)从“莠草”的角度:

1.生命顽强,生生不息

2.再卑贱的生命也要生长/越卑贱的生命越顽强

(二)从人们的不同命名角度:

1.角度不同看法不同

2.换个角度,世界更美

(三)综合起来看:

1.无论得到怎样的“名字”,都要活出精彩

2.无论他人怎么看,都要活出自我

【题旨分析】

本次作文以人们对同一自然物不同的认知与态度的生活现象为素材。文题呈现客观,很好地避免了主题先行,观点入题的命题痼疾。文题表达简洁,角度明晰,引发度高。

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叙农人与莠草;第二句叙人们对于莠草称呼之不同。从文意上理解,第一句主要是为第二句之铺垫,但依然包孕着一组矛盾关系:农人与莠草之矛盾关系;第二句则提供本则材料的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同一自然物的不同认知、评价与态度。

如此,则整则材料的立意角度大致有两条主线:“莠草”角度与人们的“认知评价”角度。拟意时从此两个角度或综合此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提炼的观点均属于合题。

【立意参考】

一、莠草角度:

1.天生莠草,必然有好有坏,“天性”不可改变,生命可以选择,也可以找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正确认识自我,给生命合理的定位,活出生命的独特价值。

2.莠草有害,农人锄它而后快,但莠草仍能坚强地自我展示,对于莠草而言,评价于它只是毫不相关的外在,它必须在赞美与恶评中寻找到自己,坚守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坚守自我,不因别人的态度而放弃自己的人生。

3.莠草即便是某些人眼里的害草,也有它值得肯定的一面。生命的价值是多元的。任何生命都自有其存在之自足的价值,不待外人之看法而成立。——因此,必须体认每种生命的独特而唯一的价值,给予平等的尊重。

二、认知角度:

1.任何生命都自有其存在之自足的价值,不待外人之看法而成立。因此,必须体认每种生命的独特而唯一的价值,给予平等的尊重。

2.价值观导致人们认知的差异。如何在价值冲突中发现价值?从实用与审美的价值立场可以对莠草做出不同判断。比如在当下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倡导更富有超越意识的审美精神的培养。

3.认知差异源自价值冲突。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视角而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样必然导致价值认识的裂变与多元,这是正常社会的必然现象。弥合社会价值裂变的最好方法是:倡导与培养理性与宽容的精神。

4.人必须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而功利的认知,体认“生命平等”,倡导“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仁爱精神。

5.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莠草就是莠草,不因人的认知而“变异”辩证地看问题,客观认知“莠草”。

6.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莠草作为客体有好有坏,作为主体的人价值观又是多元的。客体的矛盾性复杂性正是构成世界参差多态的原因,认知的多元冲突又是精神世界紊乱失谐的原因。避免单向度的价值观,不以己之好来除却世界的“杂草”,尊重差异,多元共存该是我们认知世界必备的态度。

【作文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2.以叙代议,罗列材料,缺乏分析。

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4.不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人物对话。

5.语言散文化倾向。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审题问题:

1.缺乏整体立意的意识与能力。整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其中包含着两组矛盾与两个主要的提炼角度。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能很好地把握整体语意及材料的侧重点,往往只就其中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细节就开始匆忙立意。这样脱离材料逻辑主线的立意往往导致审题的偏误。

2.忽视材料的具体内容,以主观经验的推测作为立意的前提。这样的审题失误首先也是源于学生对材料整体把握能力的缺失。由于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旨,于是往往断章取义,基于臆测而非基于材料本身进行判断推导,结果导致立意偏误。

二、论证问题:

1.论证平面化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分析无能,循环论证。学生写作中常用的套路是:在最初的观点提出之后,不能对观点本身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剖析,只是在每段开头处反复申说,将反复申说当作是论证层次的强化与深入。比如:学生的观点为“要坚守自我”,则其行文的展开部分就每段反复陈说要“要坚守自我”,至于“坚守自我”的条件、原因及在不同处境下坚守的变化与要求则全然不涉及。另有一种表现则是,学生也同样的不能进行有效分析,只是将笼统的观点机械地叠放在不同的事例上:比如,学生写“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则学生就笼统地写“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于个人有什么意义,然后又笼统地写“一分为二看问题”对于社会、对于民族有什么意义等等。二是正反对比论证的大量使用。正反对比论证从本质上说,不是深化论证的手段。因为它只是一个层次上的两面比较而已,其目的在于让观点在一个层次上能够得到较为圆满的表现。但学生普遍将它们作为论证深化的手段。于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套路:一个观点,先从正面笼统地说,然后再借助“反观当下”这样的过渡句来转入反面笼统地说。

2.例证失误严重。例证失误的具体表现为:一是用事例代替论证,事实上是取消了论证。事例本身并不具备证明的力量,将事例跟观点进行机械的结合,必然导致“论证”变成了“印证”。有些学生的作文则干脆变成了事例的堆砌展示。二是素材与观点不相匹配。学生作文中的素材主要为事例与名言。不相匹配的现象大体是因为:学生对素材本身、对于素材与观点的联系、对于观点本身没有明晰的理解。三是用素材进行例证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分析性语言,而导致“有例而无证”的现象大量发生。四是素材的低端化现象严重。许多学生只知道媒体上充斥着的时尚人物,如李娜、乔布斯、范冰冰,即使是文化人物,也是局限于已经高度“大众化”了的李白、司马迁、陶渊明等。

3.论证空泛的现象严重。论证空泛表现为:不能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不能对观点本身进行有层次的剖析;不能联系具体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生命现象进行分析。

4套作现象也时有发现。其表现为:思维受近期习作的影响与局限;一些表现个人“品德、意志”修养的素材被滥用与机械套用等。

三、卷面问题:

1.书写:书写匆忙潦草者多,极少数学生的作文甚至到了难以阅读辨识的地步。

2.标题:标题大多粗陋浅白,有些标题言不及义,令人不知所云。极少数同学漏写标题。

3.标点:标点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

4.错别字:错别字现象也较为严重。有少数甚至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以及文章的开篇处。

四、记叙文问题:

写记叙文的同学不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材料扩写或变相扩写。

2.编造故事但类比失当。

3.扣题只在表面,无法诠释内蕴。

4.叙述的节奏感,细节表现力差。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