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题2016

编辑:sx_gaohm

2016-06-02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理解能力不好,不会分析问题是学不精其他科目。精品小编准备了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题,希望你喜欢。

1.(2011•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2011•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 (2011•临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6.(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7.(2011•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8.(2011•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 (1)“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9.(2011•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 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