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山东高考 > 山东高考试题真题

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编辑:sx_haody

2014-03-07

复习与学习一样都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精品学习网小编整理了201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来帮助同学们备战高考,在高考中发挥正常的水平!

第1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订(jiào)   戛然(jiá)  佝偻病(gōu)  自怨自艾(yì)

B.降服(xiáng)  惊诧(chà)  超负荷(hè)  流水淙淙(zōng)

C.奇葩(pā)     胴体(tóng)  拗口令(ào)  三缄其口(jiān)

D.称职(chèn)   谄媚(chǎn)  一刹那(shà) 良莠不齐(yǒu)

答案:A  (B,流水淙淙cóng  C,胴dòng体 D,一刹chà那)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上山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答案:C    (A,圣——胜  B,故——固,D,箭——剑。另:C项中“细心照料”也可能为“悉心照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 B  (A,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B:其间:指某一段时间。C: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D:鼎足而立: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最近两天,京津地区、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贵州等地的日平均气温达到了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答案:B  (A,第1,2,5个顿号改为逗号;C,问号改为句号;D,括号应在“腹白”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答案:C  (A,“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歧义;B,“对于初学英语的人”主客颠倒;B,主宾不搭配)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答案:D

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翻译:龙泉地区多有大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尤为深遂,有四周高耸而中间低洼的,形状象是箕筐,人们由于这个称它为“筐山”。山上长满髯松,满眼望去高耸直插云霄,满山新绿照耀如同洗过一样。松树上的薜荔和女萝纷乱的缠绕着,纵横铺开有几十寻(尺),鲜嫩碧绿可以吞咽。松根和茯苓,大的像斗,夹杂着黄精、前胡和牡鞠的幼苗,采集来可以食用(吃)。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翻译:我的朋友章三益喜欢这里,在山中新盖了茅屋。茅屋的西南方向若干步,有两处深渊,蛟龙在其中潜藏,白云轻盈明亮腾空而起,顷刻间(一瞬间)覆盖了整个山谷。它的颜色纯白,像大海一样茫茫一片没有边际,大风吹来,就飘散离去,章君又建造了烟云万顷亭。茅屋的东北方向若干步,山更加高峻,峰峦更加陡峭,气势直冲天空,向南望去闽中数百里,美(高)树贴伏在地上如同荠菜,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茅屋的正南若干步,地势明亮高远清爽素洁,东西北三个方向的各座山峰,都竞相秀丽(高出)呈献美好的山色,让人喜好在这里游玩而忘记疲倦,再加上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奕通“弈”),也可以带酒来畅饮,没有不适宜的,章君又建造了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翻译:章君在读诗书的闲暇,身披鹤氅(羽毛制成的裘)大衣,手拿九节竹杖,在这三个亭中逐个游玩,返回后就在茅屋中坐下,回望髯松,像元夫(善士)、巨人在左右环绕卫护(或:拱手作揖)。章君长久地注视,精神集中,物我两忘(外物和自己都忘记了),仿佛和古代的豪杰们一起交谈了一千多年。章君非常高兴,起身穿上谢公屐,每天在万松间唱歌吟诗,屐声清脆符合节拍,与歌声想应和。髯松也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稍微发出笙箫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赞叹说:“这就是我得到的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这个来命名他的茅屋。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翻译:龙泉有人听说后怀疑说:“章君身负救济世人之志和优异的才能,当闽地的盗贼逼近边境时,曾树立旗帜擂起战鼓,磨快戈矛,率领众人击退盗贼,大概是想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命名茅屋,好像是隐居者的作法,是将要远离尘世的纷乱而不接近呢?还是因为这些人不值得交往,而从松中有所获取呢?金华宋濂私下不认为这样。植物之中,生成坚贞刚正之气的,只有松树是最多的。我曾经冒昧的思考:天地之气刚刚舒展,根中蕴藏收敛的,没有不在这一个季节奋起振作舒展开花(繁茂)来显示自己的美丽的。等到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霜露降下后,就都变黄陨落没有剩余的了。难道能渡过严寒却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先前的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常常寄托松树来激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罢了。章君的处世,与松树为伍,就卓然屹立能坚持自我;等到他因为时势而出现,刚正坚贞自我克制,不因为众人的批评而转移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恩泽百姓,当初也未曾与松柏想违背。也有人不知道,勉强说章君忘却世情,而在他的出处间提出疑问,可不可以呢?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答案:B,(秀:秀丽(或:高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D  (A,因为,由于;趁机。B,介词,在;介词,比。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竟然)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答案:A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答案:B(弹琴、下棋、喝酒是在环中亭中)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

章君身负救济世人之志和优异的才能,当闽地的盗贼逼近边境时,曾树立旗帜擂起战鼓,磨快戈矛,率领众人击退盗贼,大概是想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难道能渡过严寒却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先前的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常常寄托松树来激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罢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三四两句写出了溪烟的洁白飘渺的特点。(1)运用白描的手法,准确地写出了溪烟烟色像白云,流动起来虚无飘渺的特点。(2)诗人通过写溪烟的色泽和动态,不加烘托直接描述,用语朴素而准确地写出溪烟的特点。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1)山中月亮升起,溪烟升腾,霜天明澈,诗人珍惜这山中美景,不忍睡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