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2016届上海嘉定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带答案)

编辑:

2016-02-17

二、非选择题(75分)

36.孔子与时代(12分)

27岁 孔子开办私人学校。 30岁 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36岁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9岁 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8岁 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68岁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 69岁 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问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孔子人生际遇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37.中世纪的价值观(10分)

中世纪人的职责是永远待在上帝把他安置的地方。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上,中世纪的人必须服从他的上级,如果他是教士就要服从高级教士,如果他是个俗人就要服从国王、领主、城市长老和团体的领导。在思想和心理层面,他要对各种权威表示忠诚。然而,13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中世纪人拒绝承认上层等级和权威的不可挑战。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当领主滥用权力或忽略自己的职责时,斗争采取了附庸反抗领主的方式。最终,农奴的解放对应着给城镇居民发放特许状或者给他们自由。这些是超越一切的自由——是真正特许的自由。

——雅克·勒·高夫《中世纪的价值观》

问题:

(1)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人的价值观产生并变化的原因。(8分)

38.走出秦制(14分)

有人认为,中国历史说穿了就是一头一尾的“走入秦制”和“走出秦制”的巨变。请你以“挑战与应战”为主题,叙述1840年至20世纪初年中华民族“走出秦制”的这一历程。

39.欧洲近代社会的开端(14分)

欧洲的近代社会固然可以从“地理大发现”作为极具历史象征意义的开端,但是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外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则是从18世纪开始。

—— 陈乐明《欧洲文明扩张史》

问题:

(1)“历史象征意义的开端”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2)你是否赞同“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外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则是从18世纪开始”,说明你的理由?(6分)

40.一个乡绅的日记(25分)

山西太原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出生于1857年,1894中举,此后三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为求生计,从1886年起,刘大鹏在山西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担任塾师,前后近二十年。1905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05年10月15日)”

“……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1905年10月17日)”

“凡守孔孟之道不为新学蛊惑而迁移者,时人皆目之为顽固党也。顽谓梗顽不化,固谓固而不通,党谓若辈众多不能舍旧从新,世道变迁至于如此,良可浩叹。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1905年11月2日)”

“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凡有子弟者亦不慎择贤师而从之,所从之师不贤而亦不改从,即欲子弟之克底于成,夫岂能之乎?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1906年3月15日)”

“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藉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嗟乎!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出门遇友,无一不有世道之忧,而号为维新者,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旧制变更如此,其要天下之治,不日可望,诸君何必忧心殷殷乎?’”(1906年3月19日)”

……

问题:

(1)概括指出该篇日记诞生的时代背景。(4分)

(2)归纳刘大鹏反对“废除科举”的理由。(6分)

(3)你如何看待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15分)

2015学年嘉定区高三历史第一次练习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共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2分 B C B C A B D C A D A D B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B C C C D D C D C D B D A 【31-3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采用差异评分法,具体见下表】

分值 31 32 33 34 35 3分项 D C D C B 1分项 AC AD AB BD AC 0分项 B B C A D 二 36.

总观点:孔子一生是时代(春秋战国动荡与转型)的缩影。(2分)

时代: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材料:“秦穆公何以称霸”,“晋铸刑鼎”);转型(材料:“季康子欲行“田赋”)(4分)

孔子人生际遇:(1)动荡与转型下,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士的崛起,百家争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弟子弥众,成为著名教育家(材料:“孔子开办私人学校”;“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3分)。 (2)动荡与转型下,孔子恪守礼制(材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不符合春秋战国动荡与转型下新型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统一国家的现实需求,导致“有心从政,然不被用”的政治悲剧。(3分)

37.

(1)从服从权威到崇尚自由。(2分)

(2)产生原因:政治-封建等级制形成了上下级之间等级关系;经济-庄园经济使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社会-基督教神学控制精神世界。变化原因:经济-13世纪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壮大;政治-等级君主制逐渐取代封建等级制,市民阶层开始参与争取;社会-近代大学的兴起,冲破教会精神束缚。(史实6分,视角2分,共8分)

38.

“秦制的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的首次激烈碰撞,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西方的炮火下,权威开始受到挑战。(3分)

19世纪60年代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发展近代工业,设立总理衙门,创办近代教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础开始动摇。(3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瓜分危机、门户开放、八国侵华半殖民地秩序完全确立)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将探索上升到制度层面(阶段),先后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为目的,以限制君主和扩大民权为武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存在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君主专制也在这一时期被废除。(3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后爆发,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民主与科学的西方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陆续传入中国,传统思想受到剧烈冲击,国民意识不断觉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本失去了存在的土壤。(3分)

39.

(1)经济:地理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地理大发现在王室支持下进行,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思想:地理大发现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视野的开阔,从而冲击教会的精神统治。对外: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任三个角度,8分)

(2)赞同。思维方式:启蒙精神的影响下,科学、理性取代神学和专制思想(2分)。社会外观: 政治视角-18世纪,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向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继英国革命之后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2分)经济视角-工业革命促使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2分)(如答不同意或部分同意,可视史论结合情况酌情给分)

40.

(1)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的全球扩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带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等。(2分)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民族自救运动(统治阶层的清末新政、革命党人创建同盟会等);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等。(2分)

(2)断绝读书人生路;阻碍传统文化发展;影响人心和社会稳定。(6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4分)、史实、论述、组织2分)。

2016届上海嘉定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卷及答案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历史模拟题栏目。

相关链接

甘肃河西五市高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江西赣州2016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暂无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