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地理 > 高考地理试题

2014年百名学生高考地理易错题试题解析汇集

编辑:

2014-05-12

易错题 26:下图所示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一(2)题。(1)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可能分别是 A.沙尘暴、寒潮 B.暴雨、高温 C.滑坡、沙尘暴 D.泥石流、寒潮 【解析】图中地质灾害多发区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在夏季降水多导致地质灾害出现机会较大;同时夏季气温高导致家庭制冷等用电量增加,从而出现有些地方限制用电现象。 【参考答案】(1)B (2)B 【友情提示】夏季的用电量大于冬季。

易错题 27:读下面“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 ,回答(1)一(2)题。(1)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地形崎岖 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地表基岩广布 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 ?B. C. ? D. (2)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提高植被覆盖率 修建水利工程 修建护坡工程 清除河道淤泥 A. B. C. D.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夏季滑坡、泥石流灾害非常多,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地地壳活动频繁、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防御措施包括护坡和进行山地植被建设。 【参考答案】(1)C (2)D 【友情提示】(1)容易勿选 A,对于滑坡、泥石流的成因需要把握(详见学生疑问课堂第四单元 5。对滑坡、泥石流的成因若表述其形成的气候条件不是年际变化大,而是季节变化大。

易错题 28:分析“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图” ,回答(1)一(3)题。(1)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保护耕地的力度在加强,但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未变,其直接原因是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过度抽取地下水 人口的不断增长 ?城市化进程在加快 草场载 畜量过大? 流水侵蚀作用加剧 ?荒漠化 A. B.? C. D. (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造成我国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历史上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只出现在工业文明阶段 B.我国土地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 C.我国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首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樵采 D.荒漠化土地不包括工矿业建设所造成的退化土地 (3)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地突出的矛盾问题是 A.人口众多,土地的承载量在逐年下降 B.土地资源有限,后备可供开垦荒地不足 C.国土总面积大,耕地相对比重小 D.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速度 【解析】(1)不合理灌溉导致耕地盐碱化,流水侵蚀、荒漠化(耕地沙化)都使耕地减少,而城市化进程占用耕地是近年来非常明显的问题。(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农业文明阶段已出现,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石漠化以及工矿建设造成的土地退化等。(3)从图中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逐年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速度。 【参考答案】(1)A(2)C(3)D 【友情提示】 人口的不断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未变的重要原因。人地突出的矛盾要从变化幅度上分析。

易错题 29:下图所示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 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化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农业用地向牧畜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解析】从图中的原过渡带和可能变动带,可以分析出原来的畜牧用地将转变为过渡带,即畜牧用地将转逐渐转变为农业用地。 【参考答案】C 【友情提示】在做这类试题时,需要注意分清谁向谁转变,不然的话容易把结果弄翻。

易错题 30:下图是我国华北地 1954~2002 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一(2)题。(1)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 A.气温不断上升D.降水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D.降水不断减少 (2)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 A.温暖湿润 B.温暖干旱 C.寒冷湿润 D.寒冷干旱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是降水的年际变化大。(2)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气温在不断升高,而降水却在不断下降。 【参考答案】(1)B (2)B 【友情提示】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锻炼从图中查找答案百例学生易错题高考地理试题解析汇集

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百名学生高考地理易错题试题解析汇集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