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说课稿 > 初一说课稿 > 历史说课稿

初一年级下册历史第七章说课稿: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编辑:

2016-03-23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本课内容,完成学案,看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又使学生对宋朝的社会风貌形成较为整体的认识,为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突破本课学习重点。

2、导入:教师创设情景,“李清照的一生”

宋代的生活毕竟与学生今天的生活相差很远,要让学生完全融入历史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宋代社会生活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当今人们最喜欢的“穿越”形式,创设情境,以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其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依托,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如下四个历史情境,反映宋朝衣食住行及节庆娱乐的四个历史情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带着兴趣、怀着好奇进行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轻松、活泼的氛围,通过李清照的故事感受宋朝人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迁移能力。

3、新授:整个教学内容在“李清照的一生”这个主线情境下结合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完成。

在这四幕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展示幻灯片情节讲述李清照的故事,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宋朝的衣食住行及习俗节庆。

首先,教师配乐朗诵李清照《醉花阴》一词,以诗意带领学生入境,引出第一幕。

第一幕:初嫁佳节寄相思。教师讲述新婚不久的李清照因万分思念亲人,于重阳节携侍女出游途中的所见所闻这一主线故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找出故事中反映的宋朝节庆和娱乐场所,接着请节庆娱乐小组的学生模拟瓦子中说书情境,这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这时候趁着学生情绪高涨之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谈一谈宋朝还有哪些节庆和娱乐活动,拓展学生知识面,形成知识结构。

主线过渡:青年时期的李清照与丈夫时聚时散,这让她十分惆怅。那么,这样的境遇在她步入中年以后能得到改变吗?(通过这样设置悬念问题,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幕,这样本来琐碎的课本知识,就经由形象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来,以一个小短剧的形式呈现学生,这也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

第二幕:久别罗衣微雨凉。教师回答主线问题,以李清照千里寻亲途中作诗“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的这一主线情节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宋朝的服饰,学生展示宋朝服饰的图片并讲解宋朝的主要衣料以及不同身份不同行业的人不同的衣着要求,并且能小组合作用表格归纳出来。

主线过渡:“靖康之变”是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南渡之后的李清照命运又如何呢?

第三幕:南都茶酒家国痛。李清照南渡之后生活并不幸福,教师讲述李清照南渡之后因国家沦亡而悲痛,每日煮酒饮茶来排解忧愁,即使面对东坡肉这样的美食也食不知味。主线故事引入东坡肉,饮食组学生讲解东坡肉的故事,再通过学生相声展示宋朝美食,让同学们感受宋朝饮食种类繁多这一特点。

主线过渡: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异常拮据。面对凄苦的人生,她又当如何呢?

第四幕:晚境车马春不赏。介绍晚年李清照在临安别居生活的情况,通过情境提问——看书解答——小组展示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宋朝住行的特点与便捷。

主线过渡:刚才大家和李清照一起领略了宋朝的社会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宋朝的社会风貌,那么这个词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从上面四幕的主线故事反映出的宋朝的习俗节庆、服饰、饮食、住行这几方面的特点总结出宋朝社会风貌的特点——气象万千。然后继续教师设疑:为什么宋朝社会生活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贤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

因此,我设计了“我是小小史学家”这一自主活动,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气象万千的原因。学生结合给定材料,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教材内容,再进行合作探究,并开展“比比看,谁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小史学家”。这个过程中,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合作学习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最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得出原因类分析法,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这时教师出示宋朝经济、民族、社会等方面的材料,指导学生从给定材料中多角度分析原因,以培养学生解决原因类问题的思维。

设计意图:由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面貌,克服对历史的距离感。

3、小结:

⑴ 点评学生整节课的展示,哪组表现最好,包括表现力、知识的准确性。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年级下册历史第七章说课稿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8章说课稿:第14课封建帝国的危机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8章说课稿: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标签:历史说课稿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