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教案 > 初一教案 > 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教案常见的动物

编辑:

2013-10-31

(引)鲫鱼长有鳍,可用来游泳,鲫鱼在水中游泳时,这些鳍具体起到什么作用呢?请每组同学参照技能卡,在不伤害鱼的情况下,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些鳍的作用,并将设计的实验方案填入教材57页空格中。

方案一:1.在3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然后灌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

2.对3条鲫鱼作如下处理:

用木板条和绳子束缚住第一条鲫鱼的胸鳍和腹鳍放入A缸

用木板条和绳子束缚住第二条鲫鱼的尾和尾鳍后放入B缸

第三条鲫鱼对坐为找,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放入C缸。3.观察并记录每条鲫鱼的运动情况以及身体平衡情况。

预期结果:

A缸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翻滚,无法平衡身体,最终鱼腹朝上,B缸中的鲫鱼能保持身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运动。C机能平衡身体, 有能自由自在的向前运动。

结论:

胸鳍:保持鱼体平衡,控制方向。当尾鳍不 运动时,胸鳍向鱼体两侧张开作前后摆动,鱼体前进。(成对存在)

腹鳍:保持鱼体稳定 (成对存在)

背鳍:维持身体直立,防止侧翻。

臀鳍:维持身体直立。

尾鳍:控制运动方向、推动前进或保持身体平衡等

(引)以上我们探究了鲫鱼鳍的作用,我们在探究时都看到了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干什么呢?鲫鱼怎么呼吸呢?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鲫鱼在呼吸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变化情况。当鲫鱼在水中相对缓缓游动的时候,用吸管在它的口前方滴一滴红墨水,观察鲫鱼吞入的水从哪里流出来?并结合小辞典的内容,推测鲫鱼吞水的生理意义?

鲫鱼的嘴在不停地一张一合,鲫鱼是在呼吸。

学生实验、观察、回答:张开口吞水——闭口——鳃盖活动,鳃孔张开——水流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利 用鳃来进行呼吸。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不断地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里;同时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排到水里。

(引)其他部分 在鲫鱼的生活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口:捕食

鼻孔:鱼的鼻子是它的嗅觉 器官,鱼的嗅觉不仅能感觉食物的存在,也是用来鉴别水质、寻觅配偶和察觉敌害的手段。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不一样,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进,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的气味了。

眼:鱼还是天生的近视眼,加上水本身的透明度就比空气差,鱼在水中不会看得很远,多数鱼只能清楚的分辨1米之内的物体,它们能看到的最远距离不会超过10~15米。

侧线:感知水流和温度,测定方位。

鳃:呼吸。介绍小词典。

鱼鳍:游泳,

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举例:鱼类:淡水——鲤鱼,“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海域——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大麻哈鱼、鳕鱼、比目鱼等。

练习:海马是鱼吗?

有些水产动物比如海参、牡蛎等虽然和鱼一样生活在水中,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知道是什么吗?出示鲫鱼的骨骼图片,让学生观察。

鱼有脊柱,有许多块椎骨构成,叫脊椎动物。其它的虾、蟹、贝类等没有脊柱叫无脊椎动物。

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水产动物,是不是我国的水产动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呢?不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恢复和保护我国的水产资源呢?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水质受到污染、酷渔滥捕。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治理污染源,防止水体污染,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二,杜绝掠夺式的捕捞野生水产资 源,如毒鱼、炸鱼。第三,有计划的发展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

想一想:

1.池塘里养的鱼,有时成群地浮到水面,不断地向外探头张口。虾池里养的对虾和鱼缸里养的金鱼,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原因吗?该如何处理?

2.水产动物和水生动物是不是一回事?

开眼界:

观察教材61页插图,学生阅读“开眼界”:混合放养。

总结:在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鱼类的形态特点、鱼类的主要特征、水产动物的概念,同时我们会发现,动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常见动物中除了水产动物外,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会学习其它类动物。

作业:能力测评。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生物教案常见的动物,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 

初一生物教案青春期的卫生教案 

标签:生物教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