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教案 > 初二教案 > 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蜡烛教案集(三)

编辑:sx_bilj

2014-10-28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教案:蜡烛教案集(三),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  科

语文

课  题

    3、蜡烛  

课  型

新授

 

 

 

 

知识

能力

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过程

方法

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情感

态度

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感情: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有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处理本课生字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教师提示学生复述适应抓住技术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的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了但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了悼念烈士,他用处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3.请学生自由谈读的感受。

四、精研细读,揣摩感悟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读后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炮火的对此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凸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对蜡烛的6次描写。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气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夫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对老夫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的年老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2.文中是否有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段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例如: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的片段。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夫人向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3.课文倒数第2段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勾画了战后的环境、蜡烛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诗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学生齐读课文片段。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说,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变现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他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的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爬出了地窖”,他想告诉人们什么?“他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讨论。

(2)选两位同学发言。

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学生识别、注音,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学生读、记。或个别学生讲述二战时解放穆沙拉夫的情况。

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学生畅谈阅读感受,或分组自由谈论阅读感受。

 

 

 

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反复描写的用意。

 

 

 

 

 

 

 

 

 

 

 

 

 

学生朗读令自己感动的片段,读完后谈自己感动的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互相补充。

 

 

 

 

 

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想象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由讨论对老妇人的理解,然后发言。

 

由此及彼,由生活中的蜡烛引入课文,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布置作业就要检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下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复述课文,看似常规老套,实则是培养学生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最好训练。

 

学生自由谈阅读感受,充分相信学生,人文关怀不可少。

 

 

这是本课写作的一大特色,只有让学生在不断地品味中才能理解。朗读是关键,要不厌其烦地读,在读中感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读,课堂上要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读是感悟、思考的前提,教师补课越俎代庖。

 

 

 

 

 

 

 

 

 

想象老妇人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走进老妇人的内心世界,零距离接触才会心心相印。

标签:语文教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