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一 > 历史 > 历史同步练习

初一历史同步练习:贞观之治练习题及答案

编辑:

2014-02-17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B.由于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知识空间

房玄龄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知识空间

杜如晦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

D.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7.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请回答:

(1)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唐太宗的这种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

拓展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你觉得从材料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指导自己的工作?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2.2010年春年的秋天,刚从事文物收藏的小张,从文物贩子手中购得铜镜一面,铜镜背面铸着“贞观29年”字样。不久,小张购得的铜镜“锈斑”脱落,他便到博物馆找文物专家鉴定。文物专家看到铜镜背面的铸字后,立即断定是假文物。

请回答:文物专家是怎样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专家还提醒小张,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能识别铜镜的真伪,为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D 2.C 3.D 4.A 5.B

能力提升

1.D 2.C 3.B 4.A 5.B 6.D 7. (1)以民为本,重视农业(2)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拓展探究

1.(1).唐太宗

(2).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

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意在注意调整通知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应该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北京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

(4).指魏征,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

2.文物专家是根据铜镜背面的铸字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因为贞观时期是627—649年,不会存在“贞观29年”之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同步练习:贞观之治练习题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在学习上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

初一历史同步练习中华民族人民的家园 

初一历史同步练习第三单元测试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