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 > 物理 > 物理暑假作业

暑假作业:初三物理浮力试题汇编

编辑:

2013-12-14

三、作图、实验探究题

(2013年兰州)29.(4分)某同学利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和装有适量水的杯子,测出了一颗小石块的密度。测量方法如下:

(1)用细线将小石块拴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的重力,记为G;

(2)再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受到的拉力,记为F;

利用测出的物理量可得: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小石块的密度

ρ=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2013连云港)20. (8分)小强用测力计等器材测量一块石灰石的密度,请将下面实验步骤中的数据补充 完整。(g=10N/kg)

(1)如图甲所示,用测力计测出该石灰石在空气中的重力G=2.5 N;

(2)将该石灰石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如图乙所示,测力计的示数F= N;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算出该石灰石的体积V= m3 ;

(4)根据密度公式算出该石灰石的密度ρ= kg/m3.

答案:(2)1.5  (3)1.0×10-4

(4)2.5×104

(2013年临沂)34.晓雯学习了浮力知识后进一步思考: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托力.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物体对液体一定有向下的压力,那么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对液体压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1)晓雯利用烧杯、水、天平、金属圆柱体、细线和测力计,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在烧杯中盛适量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36g;

②用测力计测出圆住体的重力G=0.54N;

③如图10所示,将圆住体部分没入水中,记下侧力计的示

数F,则圆柱体所受水的浮力为    ;保持圆柱体浸入水中的部分不变,向天平的右盘加上适量的砝码.使天平重新平衡。记下天平的读数m2,则圆柱体对水的压力为   。

(2) 下表为晓雯记录的实脸数据:(表中h2>h1 )

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  物体对液体压力的大小;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写出一条即可)(1)G-F  m2g-m1g  (2)等于;浸没后浮力与深度无关

(2013年济宁)19.小满在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时,利用器材进行了如图13的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

(1)请将表格中第三行的数据补充完整。

(2)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第一组数据明显与其它数据反映的规律不符。为了得出结论,他将第一组数据中的桶与水重G1改为0.4N,排开的水重G排改为0.3N。请你评价他的做法。评价:                                                        。针对此实验,你的做法是                                             。

(3)传说澡盆的水溢出给了阿基米德灵感,由此得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重要贡献是                 。(1)0.4N  (2)他的做法是错误的  重做 第一次实验获取实验数据  (3)杠杆原理(杠杆平衡条件)

(2013年丽水卷)32.在“浮力的研究”实验中。

(1)取一铁块,把它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如图甲所示。当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缓慢增大时,铁块受到浮力大小的变化是  ▲  。

(2)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关系”的实验过程:①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为F1;②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烧杯的重力为F2;③如图丁,把石块浸入盛满水的溢杯中,用该空烧杯承接从溢杯里被排出的水,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④如图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该烧杯和排出的水的总重力为F4。

用F1、F2、F3、F4表示,实验中测得石块所受的浮力为  ▲  ,排出水的重力为  ▲  。根据该实验的测量数据,可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的定量关系是  ▲  。

答案:32.(1)增大     (2)F1–F3(0.5牛也可)     F4–F2(0.5牛也可)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水的重力(或F1–F3= F4–F2)

(2013金华)32.在“浮力的研究”实验中。

(1)取一铁块,把它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如图甲所示。当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缓慢增大时,铁块受到浮力大小的变化是  ▲  。

(2)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关系”的实验过程:

①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为F1;

②如图丙,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烧杯的重力为F2;

③如图丁,把石块浸入盛满水的溢杯中,用该空烧杯承接从溢杯里被排出的水,当石块全部浸入水中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

④如图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该烧杯和排出的水的总重力为F4。

用F1、F2、F3、F4表示,实验中测得石块所受的浮力为  ▲  ,排出水的重力为  ▲  。根据该实验的测量数据,可得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的定量关系是  ▲  。

答案:32.(1)减小  增大  (2)F1–F3(1分)    F4–F2 (1分)

(2013江苏盐城,第24题)(6分)小华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先在空气中测出圆柱体的重力大小是1.0N,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如图甲所示,她测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和其底面进入水中的深度h的对应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

h/cm 2 4 6 8 10 12

F/N 0.2 0.4 0.6 0.6 0.6 0.6

(1)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2)利用表中数据,在图乙中画出F-h图线

(3)当h=   cm 时,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水中

(4)如改用浓盐水做实验,在图乙中再画出F-h图线。图线上h=6cm点的位置变   (高/低),这样的比较是为了探究   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答案】(1)0.8

(2)

(3)6

(4)高   液体密度

(2013年衢州卷)31. 小常同学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庄子曾提出:如果水积得不够多,那么承载大船就没有力量。也就是说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多少有关。庄子的说法有道理吗?

(1)小常从实验室找来了烧杯、木块(不吸水)、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研究浮力大小是否和水的多少有关。 他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如图甲)。再将木块放入烧杯内的水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然后他_______(填操作),发现木块仍然漂浮。经分析可知,木块两次受到的浮力都为__________牛。从而得出木块漂浮时浮力大小与水的多少无关。

(2)小常进一步开展了如图丙实验。往两个形状相同的塑料盆A、B中各加入10牛的水,再将B盆放入A盆,B盆漂浮。这时B盆所受浮力:F浮=GB盆+10N>10N。继续往B盆内加30牛水,B盆仍漂浮。小常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小常的探究活动,你认为面对前人的观点,应采取的做法是__________。

A. 普通人的观点可以质疑,科学家的观点也可以质疑

B. 只要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我们就要全盘接受

C. 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法去验证观点是否正确

D. 到目前为止没人反对的观点我们就可以放心接受

答案:31. (1)往烧杯中加入水或从烧杯中倒出适量的水(倒出水未写“ 适量”、“一定量”等限制语得1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2.5

(2)探究较少的水能否产生较大的浮力(或10牛的水最多能产生多大的浮力或水产生的浮力能否大于自身重力;要想让少量的水产生较大的浮力,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3)A、C(选对一项得1分,有错选不得分)

(2013年兰州市)29.(4分)某同学利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和装有适量水的杯子,测出了一颗小石块的密度。测量方法如下:

(1)用细线将小石块拴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的重力,记为G;

(2)再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受到的拉力,记为F;

利用测出的物理量可得: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小石块的密度

ρ=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答案:

. (

(2013年广州市)21.(3分)小芳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做了如下测量:

(1)写出以上探究中,不重复操作的合理顺序(只填代号)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F浮=G排。由此还可算出塑料块的密度。请选用Fl、F2、F3、F4,、ρ水表达它的密度:ρ塑=______________。

答案:21、(1)D  A  C  B                                         (1分)

(2)

(3)如题16 (3)图为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

以上探究中,不重复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只填字母)。若图中F1 、F2、F3 、F4 四个力之间的关系式                   成立,则可得出结论F 浮=G排。

答案:DBCA  F2-F3=F1-F4

(雅安市二○一三年)30. 如图19 甲, 底面积为80cm2 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 放在水平桌面上; 底面积为60cm2、高为12cm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 用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小王要探究圆柱形物体A 逐渐浸人圆筒形容器内的水中时( 水没有溢出容器) ,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与圆柱形物体A 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 的关系。( 使用刻度尺测量h, 不计细线重)

( 1) 小王从圆柱形物体A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 分别记下多组F、h, 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依据实验表中数据, 在图19 乙中的方格纸中画出了F与h 关系的图象。

①由图象19 乙可知, 物体A 的重力为N。

②观察图象19 乙, 可以得出结论: 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 当h 增大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选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 在物体A 浸没后, 当增大h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选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 由此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 选填“有关” 或“无关”) 。

③由图象19 乙可知: 当h 等于10cm时, 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N。

( 2) 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 前比较,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    Pa。

答 案:30. ( 1) ①9 ② 减小; 不变; 无关 ③6 ( 2) 900

(2013年浙江省)  31•资料显示:牛奶中掺水量越多,牛奶密度越小。小丽想通过测定密度来比较二种牛奶品质的优劣,她自制了一个可测液体密度的“浮标”——在竹筷子下面缠绕一些铁丝,如图甲所示。

(1)纯牛奶是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分别将“浮标”浸入A、B两牛奶中,待静止后,筷子上与液面相平的位置分别标记为A和B,如图乙所示。比较标线A和B的上下位置,可知A、B牛奶的密度为ρA                     ρB,由此可知A、B牛奶品质的优劣。

(3)在实际凋量过程中,发现“浮标”杆上的二条标记线靠得很近,为了更易区分,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浮标”的建议               。

答案:31.(1)混合物  (2)<或小于

(3)“浮标”的杆做得更细些(2分)“浮标”缠绕更多一些铁丝(1分)

(2013年上海市)25.小红和小华讨论盛有液体的容器在放入物体前、后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增加量 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了两种不同的猜想,并分别进行了实验。

① 小红猜想: 与放入的物体所受重力 有关,于是选择所受重力

不同、体积相同的三个物体 ,先后放入盛有某种液体的

同一容器中,并测得 。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一。

分析比较表一 中和相关条件,可得: 与   (8)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 小华猜想: 与放入的物体所受浮力 有关,于是将物体 挂在测力计下,将其逐步浸入

液体中,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 ,经计算得出 ,并测得 ,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二。

根据表二的实验示意图和相关数据,  (9)  验证 与 相关的猜想(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依据是:同一物体浸入盛有某种液体的同一容器中,        (10)        。

请填写实验序号9中的相关数据: 为  (11)  牛、 为  (12)  帕。

答案:25.(8)无关;(9)可以;(10) 与 成正比;(11)22;

(12)550;

(成都市二0一三年)26.(6分)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A.可能与液体的密度ρ1有关;

B.可能与物体的密度ρ2有关;

C.可能与物体的体积V1有关;

D.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2有关;

E.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h有关.

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得到的实验器材有:柱形铁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一杯水(足够多)、细线。

(1)只用这些器材,他们可以验证上述猜想中的E和       (填序号即可)是否正确。

(2)他们在验证猜想E的过程中,先让铁块静止在图22所示的状态,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接着向下移动测力计和铁块,增大深度h,待铁块处于        状态时,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继续增大h,重复上述操作。若每次测量,测力计的示数都相等,说明猜想E        。答案:26.(6分) (1)D   (2)静止    错误(或不正确)   (每空2分)

(2013年河北省)33.由某种合金制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工艺品,其中一个实心,一个空心。小明为判定哪个是空心的,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ρ水 = 1.0 g/cm3,取g = 10 N/kg)

【实验过程】将下列实验步骤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工艺品的重力G1 = 2 N。

②将挂在测力计下方的小工艺品浸没水中,小工艺品受到         个力

的作用,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1 = 1.6 N,则浮力F浮 =             N。

③用测力计测出大工艺品的重力G2 = 3 N。

④如图13所示,将挂在测力计下方的大工艺品浸没水中,测力计的示数

F2 =            N。

⑤合金的密度ρ  =                g/cm3,则          (选填“大”或“小”)工艺品是空心的。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