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三 > 数学 > 初三数学教案

初三数学教案 正切和余切

编辑:

2011-03-18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正、余切概念,学会用正、余切来解决问题.

2.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指导探索研究法。

2.学生学法:主动探索研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用正、余切解直角三角形。

2.难点:灵活运用正切、余切。

3.疑点:学生可能对正切、余切概念把握不牢,导致出现 之类的错误,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使学生熟能生巧。

4.解决办法:通过教师精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研究发现,及练习巩固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教具预备

投影机(或电脑)、自制投影片(或课件)、三角板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结合图,说出什么是 的正切、余切?

请班级里较差学生回答,以检测其把握情况.

2. 与 具有什么关系?

答: (或 或 ).

3.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

答: ,

3.互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具有什么关系?

答: ,

4.在0°~90°间,正切、余切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了系统的熟悉,便于应用.

对概念的巩固最好的途径是配备练习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概念后,应出示练习题(投影片).

1.在 中, 为直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

①若 , ,则 , , ,

②若 ,则

2.比较大小:

① ②

③ ④

3.计算题:

① ;

② .

(二)整体感知

本课安排在本小节末,运用本小节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简单问题,再次为本章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做好预备.当然,这个问题只用上一小节学过的正弦、余弦也可以解决,不过那样做,就要先求出斜边 ,解的过程要繁琐一些。

(三)教学过程

1.讲授新课

例在 中, 为直角, 所对的边分别是 ,已知 , ,求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这个题是本大节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查知识点面面俱到,是检查全体学生是否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体参与,积极地探求各种解法,然后加以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分析:本题已知 和 ,求 ,观察图不难发现,边 恰好是 的对边与邻邦边,因此求 可选用以下两个关系式:(1) ,(2) .

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个关系计算更简便呢?答:若选用 ,由此得 ,用 除以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计算比较麻烦;而选用 ,由此得 .用 乘以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计算相对方便.

解: ,

解完例题之后,应引导学生小结:本题显示了“除法与乘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其中“条件”是 与 互为倒数.认真分析和利用这种转化,有时可使计算简便.

2.巩固练习

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前面课的综合,通过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例题后应安排练习题如下:

在 中, 为直角, 、 、 所对的边分别为 .

(1)已知 , ,求 和 .

(2)已知 , ,求 和 .

(3)已知 , ,求 .

(4)已知 , ,求 .

(5)已知 , ,求 .

(6)已知 , ,求 和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教法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研究,筛选出最佳关系式使计算简便,既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答案](1) , ;(2) , ;(3) ;(4) ;(5) ;(6) , .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其读教材P15想一想.使学生对正弦、余弦间的关系,正切、余切间的关系以及弦、切间的关系有所了解,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为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板书

.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总结:1.要认真分析直角三角形中的各边与角的三角函数关系.2.因为同一个角的正切和余切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在选用关系时昼选择乘法使计算较简便.

六、布置作业

1.看教材P1~P17,培养学生看书习惯。

2.教材P17习题A组7、8,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做B组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