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蜡烛同步练习(8)

编辑:sx_bilj

2014-10-21

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多做同步练习,以下所介绍的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同步练习及答案:蜡烛同步练习(8)主要是针对每一单元学过的知识来巩固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家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前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

背景材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词语积累

☆正音辨形

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腋下(yè)

☆词语释义

烧灼:烧、烫,使受伤。

穿越:通过;穿过。目睹:亲眼看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一位解放南斯拉夫的苏联红军战士掩埋尸体和用她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表示悼念的经过,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敬爱之情,高度赞扬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用血肉凝结而成的情谊。

写作分析

1、典型的环境描写。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例如文中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第27段“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也看出敌人的疯狂。而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艰难,不顾年老体衰,亲自为烈士埋葬,所以老妇人在炮火中的行为就格外感人。

2、以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例如第22段中“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第26段“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等等,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为什么她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能够不顾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识的烈士呢?从文中不难体会到,是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精读品析

☆妙句涵咏

1、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评点】这句环境描写细腻生动,表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也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还渲染了气氛,为下文红军战士的伤亡和牺牲作了铺垫。

2、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评点】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老妇人掩埋烈士的每一步都很吃力。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3、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评点】这句话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而表明了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4、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上,作为挡风的屏障。

【评点】为了表达自己对英雄的哀悼,老妇人在英雄坟头点上蜡烛,为了蜡烛不被风吹灭,她又为蜡烛做了一个屏障,老妇人的行为实在可敬。

☆佳段欣赏

5、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评点】“火焰”是母亲的爱,是儿子的情,象征奉献和光明,穿越战争的阴霾,电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这段话极富抒情性,它深情地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奇观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