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语文 > 语文试题

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编辑:

2011-05-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_____四个字概括短文的大意。

3.从文章思路来看,开头谈“端午的风俗”有必要吗?是否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下列加点的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⑴这就能避邪吗?

答:                                  ___________

⑵常把它的一头( )在板壁上写虎字。

答:

5.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端午节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

心理与追求:

6.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     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         D.给小孩练习写字。

7.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8.本文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吆喝》

(一)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气“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1. 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①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叫卖的方法? 第②段中写了几种吆喝的声调?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文中的吆喝声都带有浓郁的___________ _特色。

5.体会一下,作者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在你的家乡,你听到过哪些吆喝?请写下一两种?

(二)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们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1.短文按__________结构安排。第一句总说“_________”,照应前文的“_____________”一语。

2.分说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

3.四季吆喝声的介绍,有具体描写,有概括介绍,哪一季的吆喝没有具体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介绍春天的吆喝声,却写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好感”,是不是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云南歌会》

(一)1.描绘了山野对歌的场面。2.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3.“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4.肖像描写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5.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的方式。②“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的方式。

(二)1.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作 历史文物研究 2、写出金满斗会的热闹。3、隆重热闹,人数多时间长。4、怎么想的怎么说。比如从场地、歌曲的内容、音响、人数、观众等方面来比较均可!

《端午的鸭蛋》

(一)1.高邮鸭蛋名闻遐迩。 2.C 3.D 4.我认为只称道鸭蛋是小瞧了家乡人:高邮可称道者尚多,岂止一鸭蛋哉! 5.删去亦可,不删为好:①一个我并“不喜欢”、又“不会做事”的文人却也在书中辑录了高邮鸭,足见高邮鸭蛋深受人爱,声名远播。 ②这“随意”之笔,体现着作者的行文风格。 6.用夸张的贬斥反衬高邮鸭蛋的精美可口,幽默而生动。7.⑴“每逢”表无例外,高邮鸭蛋广为人知;“就”说明反应之快,足见鸭蛋印象之深。 ⑵突出了高邮鸭蛋品质卓越,对顾客有非常的吸引力。 ⑶用决绝语气尽显热爱家乡夸赞家乡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⑷用摹声法使食蛋之状如在目前,声形俱现,生动感人。8.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1.分两层,在“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后面断开。第一层:写五种“与外地一样”的风俗。第二层:写与别处不同的两种风俗。 2.端午风俗 3.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到“端午的鸭蛋”。 4.⑴一尺来长的黄、蓝色纸条上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做成的符。⑵点着的黄烟子。 5.风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心理与追求:辟邪祛灾,祈福图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6.B 7.从孩童的角度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淳真质朴,更生动风趣,更有人情味。8.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美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吆喝》

(一)1.①叫卖有不同的内容。②叫卖有不同的声调。2.叫卖的方法:①吆喝制作的过程;②借甲物形容乙物;③戏剧性吆喝。 叫卖的声调:①声音细而高;②声音低而沉;③忽高忽低。 3.写实的成分多,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可能会“吓了个马趴”,当然,作者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幽默风趣。 4.北京 5.充满了怀念之情。 6.提示:注意要有地方特色。

(二)1.总分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一年四季 2.春 夏秋 冬 3.具体描写了夏、秋、冬三季的吆喝声,对春季的只是概括介绍,这样安排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4.不离题,这样写更能突出我对这种吆喝声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更能突出这一吆喝声的广告作用。


标签:语文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