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二 > 历史 > 历史试卷

最新初二历史下册期末备考模拟试题

编辑:

2016-06-06

23.文艺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1956年我党提出的文学艺术创作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C.创作自由,百家争鸣         D.百花齐放,创作自由

24.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下列符合“文革”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

A.破旧不堪,衣不蔽体    B.灰色中山服或蓝色国防服,千篇一律

C.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D.名牌服装争奇斗艳

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下列各项能反映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是(    )

①持证上岗、公开招聘 ②就业渠道拓宽③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④建立了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曲折复杂。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但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目前,中日两国关系总体保持良好势头。去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并与日本首相菅直人举行了会谈。

请回答:

(1)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4分)

(2)日本在《联合声明》中表示,对过去侵华的罪行深刻反省。中日建交40多年以来,日本恪守《联合声明》的精神了吗?请至少举两例说明?(6分)

(3)综合所述,你认为应 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呼吁海峡两岸尽早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材料二:国台办交流局局长戴肖峰在就两岸交流20年发展情况接受新 华社记者专访时说:“20年来,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从无到有、由暗到明,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据统计,截至2007年9月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达4583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56万人次;常住大陆的台胞近40万人,定居大陆的台胞1.8万余人,两岸通婚约27万对。预计到2007年底,台湾居民来大陆历年累计人次将达到台湾总人口数2300万的两倍以上,即超过4600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将达到160万人次。——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前海 峡两岸关系发展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体现在材料二中的哪些相关内容?(6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我国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利因素?(说出两点即可) (3分)

28.我国奉行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积极作用。回答:

(1)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4分)

(2)简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的显著成就(4分 )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活动的具体事例(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材料二:“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这两句话是江泽民分别在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上作的报告内容。

(1)材料一是由谁提出的?(2分)

(2)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为了保证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于哪一年颁布实施了哪一法律文件?(2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又实施了哪一教育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奠基工程是什么?(4分)

(4)国家实施的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宗旨的工程的名称是什么?(2分)

(2)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分)

1972年,中日建交(1分)

1979年,中美建交(1分)

(所举其他事例,只要真 实、符合题意要求,均可得1分,但本问最后得分为4分。)

希望上文提供的初二历史下册期末备考模拟试题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请及时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模拟真题(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 

标签:历史试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