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资讯 > 考试动态

中科大“四个一”模式培养研究生未来科技领袖

编辑:

2014-01-13

3 打造一个平台

让创新资源成自来水,学生随需随用

除了导师,由仪器设备等组成的创新平台,也是研究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许多价值不菲的仪器设备分属不同的实验室、课题组、学院,学生需要用时很不方便,既造成了设备闲置,又妨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使分属各家的设备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牵头建设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五大研究生公共实验教学中心,集中投入、统一管理、开放公用,累计为研究生开设实验课程100多门,并为他们提供测试服务,支持其从事高水平研究。

据统计,仅2012年,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五大公共实验中心累计为校内研究生和代培研究生提供测试服务机时达10.4万小时,总样品数10.3万个,测试服务2.256万人次。

“公共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彻底打破了条块分割的格局,推动了学科交叉,更激发了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侯建国说,“我们的目标是使学校的公共教育资源像水龙头里的水,学生‘口渴’时一拧水龙头就可以喝到。”

4 养成一种心态

着力培养兴趣、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采访中,“五年写一篇论文”的故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该校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院士带过一名硕博连读研究生,叫李科。他的研究方向是量子信息,博士论文的选题难度极大。将近4年过去了,李科连一篇论文也没有完成,而与他同期入学的研究生都已发表多篇SCI论文顺利毕业。郭光灿给他提出两个解决方案:继续追求高标准研究成果,但需要延期毕业;或者调整方向发表论文,按照一般标准毕业。李科则坚定地表示:宁愿晚一些拿到博士学位,也要继续完成难题研究。

郭光灿非常欣赏他的学术志向,每月照样发给他同样的助研补贴,并资助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英国、新加坡等地学习交流。最终,“博五”时李科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量子信道的三个容量中的最后一个,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物理评论通讯》上,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

“我无法预计李科未来的学术成就会有多大,但是我相信,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纯净心态将会伴随着他的一生。”郭光灿说。

在中国科大的导师眼里,心态、基础、能力等这些隐性的东西远比论文、学位更重要。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郑永飞院士,1993年从国外归来到中国科大执教并培养研究生。为让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不同的研究工作,当年的四门基础课(同位素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衡量元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热力学)一直开到现在;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曾和几位同事自掏腰包,凑钱让他们外出实地考察……

“研究生特别是博士,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形式。” 侯建国说,“中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是‘授人以渔’,就是要使你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受益于这份教育。”

总结:中科大“四个一”模式培养研究生未来科技领袖一文就为您介绍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2014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4年考研复试英语自我介绍范文10篇

标签:考试动态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