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考研 > 考研真题 > 公共课真题 > 政治真题

200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

编辑:

2012-09-17

23 答案:A、B、E解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过渡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备选项中A、B、E是正确的,它们分别说明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原则和过渡形式。C、D两项不是过渡时期实行的,其中C项的内容是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错误做法,D项所述则是1978年之后实施的。

24 答案:A、B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的

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

济发展起主导作用。C、D、E与党的十五大文明精神不符,是错误选项。

25 答案:A、B、C、D、E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即社会主义民

主建设战略地位的全方位理解。

26 答案:A、C、D、E

解析:此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备选项A、C、D、E从四个不同角度即"

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B项所述是错误的,因为邓小平理论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写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它们的理

论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7 答案:A、B、D、E

解析:本题是一道时政题,内容为2000年度下半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这次会议内容很重要,它规定了我国十五计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为完成这一目标,全会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教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由此可见,备选项A、B、D、E是正确的。

28 答案:A、D、E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时政题,内容涉及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只要把握思想内容,无论题型、角度如何变化,遇到此类试题,考生都会迎刃而解。

29 答案:A、C、D、E 解析:这是一道重大国际时政题。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是国际时政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千年首脑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倡议五常任理事国会晤。其内容属于中外关系性质,是国内时政与国际时政的综合。

30.答案:A、B、C、D

解析:本题内容是重大国际时事。2000年6月朝鲜半岛北南双方首脑会晤是半岛分割以来的首次会晤,为半岛的和平统一打开了闸门,是国际时政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事件。

备选项A、B、C、D是北南双方首脑首次会晤达成的共识,至于用什么方式解决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则没有谈及,故此E项错误。

三、辩析题

31 答案: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

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3分)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

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

社会的基本关系。(2分)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网络时代生产关系在多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历史唯物论认为,网络是一种交

往工具,由此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基本的社会关系,仍然是

生产关系。

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不是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基本关系仍然是生产

关系的理由。其次要适当指出计算机网络确实可以起到拓展人与人之间多种社会关系的作用

32 答案: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这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分)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的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3分)

解析:

此题涉及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主要考查对中国"新民全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题干中前半句是正确的,因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

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

部分。而后半句则是错误的。因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新民主主义

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反对带有封建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因此中国革命的

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它的前途则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

33 答案:

所有制结构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二是在多种所

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2分)过渡时期所有制结构虽然也是多种所有制经

济并存,但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因而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的异同,是一道比较分析题。题中

涉及到所有制结构,故首先要对之作简要阐释,以明确其含义。其次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与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有相同的一面,即都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也有不同的一面,

即前者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后者的公有制经济尽管存在,但其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

四、论述题

34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

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2分)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

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的,

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3

分)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

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2分)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

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

物。(3分)

解析:本题是一道引文式的论述题,主要考核的知识点包括认识的来源与真理性的认识检验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发现与发展真理性认识的主观条件等等。该题带有综合性,有相当的难度。答好该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能结合问题的要求,挖掘材料信息,并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有关结论。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然界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

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则认为可能还有其它夸克的存在,后来的实验发现了新夸克,证实

了丁肇中的科学预言是正确的。这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种夸克模型"是一定条件下的实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有其真理性,但随着实验手段的进

一步发展,丁肇中在新的实验条件下提出了"4种夸克模型",用新的认识取代了旧有的认

识。后来人们在"4夸克理论"的启发下,又提出了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这表明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永远

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在大多数人认为自然界只有3种夸克的情况下,丁肇中却不盲从,而是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实验,大胆创新,提出了4夸克理论。这表明人们要发现和推动真理的发展,除了尊重实践外,还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该题的考核点有两个,一是现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及其哲学意义,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真理学说。前者是2001年大纲新增考点,后者是大纲多年未考点,2001年考研试卷中这两者巧妙结合就出了这道综合性的论述题。这为今后论述题的命题形式、角度提出了一个样板,

考生应当注意。

35 答案: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

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

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西部的发展。(3分)另外,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综

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

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3分)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

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2分)

在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

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2分)

解析:

2001解试卷命了这样一道论述题,一是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九届人大三次会议

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热点问题;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

概论课的多年未考点,命题空间较大。

该题考查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遵循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必要是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和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

大的现状。可能性是改革2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已有能力解决地区发展差距。

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经济意义是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政治意义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

实施这一战略要处理的关系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的关系,政府规划与市场调

节的关系,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五、材料题

36 答案:

(1)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平重背离市场的作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

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

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

(2)邯钢经营的成功在于: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

加盈利。(2)

(3)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

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

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2分)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分)

(对意义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只要紧扣材料,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

本部分总分4分。)

解析:

2000年是实现国企三年脱困目标,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后一年。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

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深化国企改革一直是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就是专门研究国企改革问

题的。宏观而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实行相关的配套改革,为国

改革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国有企业本身在练内功上狠下功夫,进行必要的内

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本题结合邯钢内部改革的成功案例,要求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与邓小平理论两门学科的有关知识,一方面对邯钢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谈一

下邯钢经验的普遍意义。这样出题,特别能看出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涉及材料1,首先要求概括总结出邯纲改革的主要举措,然后分析实施这一举措

的依据,对依据的分析要紧扣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

第二个问题涉及材料2,要求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之道。从材料2可以看出,邯钢的经验就

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适销对路;注重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个问题涉及材料1、2、3,要求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因为

答案中说明只要紧扣材料,可以有不同表述。考生答题中只要能答出第一、二两个问题,把

前两个答案重新组合一下,即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等等,就会有分。

37 答案:

(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1分)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2分)

(2)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

为中

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

革命的经验。(3分)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

治的薄弱环节。(1分)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

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3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全面把握情况。

第一问涉及材料1,要求考生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从材料1中可以看

出,中国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相对独立地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便是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

的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极不平衡,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中

国的长期封建割据状态。

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2来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实质。仔细阅读材料2就会发

现,材料2中的①④城市中心论,②③是乡村中心论。两者的分歧实质是如何对待俄国十

月革命的经验,是教条主义还是从国情出发。

第三问涉及三则材料,要求考生总结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及这一道路的基本点。中

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它的依据是近代中国国情决定城乡差别大,广

大的乡村是强大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一道路的基本点是将党的工作中心从城市转移到

乡村,在乡村积蓄与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标签:政治真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