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戏剧

戏剧资料:沈阳城里的皮黄春秋

编辑:sx_yangyang

2014-09-30

作文是很多同学发愁的事情,精品学习网的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了戏剧资料,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戏剧资料:沈阳城里的皮黄春秋

京剧被称为国粹。名字里面有一个“京”字,艺术高峰自然在北京。不过,沈阳的京剧的水平却丝毫不示弱,梨园里的一句“南麒北马关外唐”,里面的“唐”,指的就是沈阳的京剧大师唐韵笙。别的不说,就这一句话,足以见证西皮流水的腔调里,有关东重镇的一分子。

唐先生的艺术,咱以后再表。这次单单说几段想当年那些名震全国的角儿在沈吟唱的事儿,其中有几许优雅,也有几许唏嘘,其中况味,让人颇觉“戏如人生”。

梆子改皮黄,少帅聚角于一堂

沈阳什么时候有人唱京剧?具体的年份恐怕没有办法考证。京剧走进辽宁,不是从沈阳开始,清光绪十三年(1887)永胜和梆子班部分少年演员投奔旅顺水师营清毅军,以演出河北梆子为主,兼演皮黄剧目。至此,京剧传入辽宁民间。这些军队“文工团”的梆子演员,兼习皮黄者日增,舞台上出现了梆簧“两下锅”的演出形式。

这种“两合水”的戏班在19世纪末进入沈阳。从那时开始,如同当年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一样,二人转等乡土戏之外,这陪都重镇的人们,听到了当时在北京已经很流行的西皮流水。

这种在北京流行的戏曲,慢慢走进了沈阳戏迷中间。1906年后,随着沈阳工商业的发展和固定性演戏场所的增加,外埠来沈阳献艺的“两合水”班社和流动艺人增多。不过,当时专演皮黄的艺人不多,知名的有何月山、苏月楼和程永龙等,演出剧目有《铁公鸡》、《四杰村》、《古城训弟》等武戏。何月山会武功,发明了台上用真刀真枪,《铁公鸡》一路的跌打戏,都用真家伙上台,那真是亮瞎了观众的眼,而他后来从沈阳到上海,也因为这招加上清洌嗓音一炮而红,成了沪上名角。值得一提的是程永龙,他是京剧梆子“两下锅”时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关公戏、武净戏蜚声剧坛。据说程先生演关公气度尤好,端坐台上绝少动作,并且无论如何唱念,始终能保持盔头上绒球不动,神态活像庙中泥胎,得了一个“泥胎老爷”的绰号。据说当年他演关公,李少春还配演过《走麦城》之关平。程永龙对后来的关公戏影响很大。沈阳是他成名之地,更是其终老之所。1946年,73岁的程永龙仍旧为生计奔波,却因精神抑郁最终失常,孤寂地死在了沈阳中央大戏院后台。

辛亥革命后,因为京沪两地名角辈出,京剧风靡大江南北,尤为北方听众所喜好。沈阳的京剧爱好者日增,票友大量涌现,并成立起“沈垣三大俱乐部”(即公余、大东、商埠俱乐部)。

京剧名角第一次荟萃在沈,是1922年。当时少帅张学良在督军署(即大帅府)办堂会三天。沈阳和哈尔滨的京剧名演员聚集一起,芙蓉草演《贵妃醉酒》,张玉亭演《艳阳楼》,贾玉峰演《黑松林》,韩宝春和高宝利演《夜战马超》和《狮子楼》,程永龙演《古城训弟》。

此次聚会,可谓东北京剧名角的一次汇报演出,把沈城京剧带火了一阵子。

大帅五十寿,名角聚奉天

如果说张学良搞的堂会是东北京剧名角的大串烧的话,那么,大帅张作霖搞的一次堂会,则可以算是全国京剧名角的一次大聚会,这次堂会,不仅在沈阳值得一记,在中国京剧的堂会史上,也是少有的一次。

很多文章里提到这次堂会,都说是在1925年,不过,确切的时间应该是1924年。因为这次堂会是为了庆祝张作霖五十大寿而有,而张作霖出生于1875年3月16日(农历二月十二),1924年3月16日,张作霖49周岁。早年间,人们过大寿,多是过虚岁,所以,张作霖的五十大寿庆典活动,是从1924年3月15日至3月17日。此时的张作霖已贵为东三省巡阅使、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在东北王的宝座上已坐了六年,而且,已具备了问鼎中原的实力。所以,因此,他的五十大寿,上演了三天沈阳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堂会。

张作霖在总司令部、大帅府搭了两处戏台,受到邀请的,不仅仅是东三省的名角,更是囊括了当时名噪全国的京津名伶。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梅兰芳,梅先生携百余人的剧团专程从北京赶赴奉天,为张作霖献艺祝寿。当时的《盛京时报》曾以“梅郎来奉”特大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并称之为“空前之盛举”。除了梅兰芳,参加东北王堂会的,还有陈德霖、王瑶卿、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杨小楼、余叔岩、言菊朋等名角,据说演员近500人。这场群英会,也让山海关外的官民首次见到了什么叫京朝派京剧。

话说大帅府的堂会演出从3月15日,好戏连台,每天两场,连演三天。白天在司令部院内演,招待各界官员;晚上在帅府内演,为张作霖一家和前来祝寿的亲友助兴。

虽然名角荟萃,但其中最受人看重的,无疑还是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张作霖平素与梨园界的人并无过多来往,但对梅兰芳的到来却格外看重,以接待督军级贵宾的规格接待梅兰芳,宴请都是在帅府。梅兰芳下榻在大西门里的中国银行,虽然走路到帅府也用不了十分钟,但张作霖每天都派专车接送梅兰芳,让梅兰芳很是感动。祝寿第一天演出结束后,张作霖让张学良、于凤至夫妇代表他到后台去看望梅兰芳,转达他的谢意:“梅先生受累了。”

主人如此盛情,梅先生当然也要卖卖力气,梅兰芳与杨小楼合演的《霸王别姬》是在正寿日子晚上演出的。梅兰芳使出浑身解数,台下鼓掌声、叫好声不断,张作霖也情不自禁地大声喝彩。

除了梅兰芳的《霸王别姬》,还有余叔岩主演《击鼓骂曹》,陈德霖、王瑶卿、龚云甫、金仲仁等合演《雁门关》,程砚秋主演《红拂传》和《孔雀屏》,荀慧生主演《拾玉镯》和《花田错》,言菊朋主演《失空斩》。

名角,名戏,让这一次的堂会空前绝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演出,除了大帅府里的人有耳福外,当时整个奉天的戏迷,也听得如痴如醉。为什么呢?张作霖为了能让全国都能感受到自己寿诞庆典的隆重气氛,采用当时在全国领先的无线电技术,现场转播帅府内的演出实况。全国各地凡有收音机者,均能收听到此节目!张作霖还在奉天故宫的十王亭、东西辕门、中街等处安置了无线电扩音器,,市民们则可站在大街上,收听帅府内祝寿节目的实况录音。当时,奉天百姓聚集街头,有滋有味地听着《霸王别姬》……

当然了,这一次堂会,也让张大帅花了不少银子,例如言菊朋就拿到了一千元。

义演助办学

马连良被诬“汉奸”

空前绝后的堂会之后很多年,又有一位京剧大师踏上了沈阳的土地,在这里唱了10天戏,唱戏所得,全部捐献,帮助办学,谁料,这一次义举,却让这位京剧大师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这位名角就是马连良。“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马先生是回族,他的奉天之行,也是为了回族教育事业。

当时马连良父亲马西园的朋友张子文要扩建私立回教文化学院,不过,却无钱购买新校舍,于是想到了马连良。马连良是回族,加之父亲的关系,他义不容辞地答应赴奉天参加义演,为张子文筹办的奉天文化学校募集资金。

时值日伪时期,东北三省沦陷,伪满洲国统治。当日本人得知马连良准备来奉天,阴谋顿生,提出以马连良为团长,组建华北文化使节团,来“满洲国”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日本人要求马连良于3月1日前赶到,以此祝贺“满洲国”十周年。马连良当然不肯,于是以各种理由搪塞,一再拖延时间。直至错过了3月1日,拖延了整整半年的时间。后来,有个日本人跑到马先生家要剖腹自杀,逼马连良成行。

1942年10月下旬,马连良率领扶风社青衣李玉茹、丑角马富禄、花脸刘连容、小生叶盛兰、武生黄元庆等40余人,以“华北文化使节团”的名义前往奉天。随后,在东北大戏院和中央大戏院演出了10天,共10场戏。演出的剧目有《龙凤呈祥》《群英会》《十老安刘》等,场场爆满,每天票房收入高达几万元,最后将义演全部收入25万元,都捐给了张子文创办的奉天私立文化学校。演出结束,马连良回到北平后,得知办学资金仍有缺口,又捐出10万元。

凭借这些钱,张子文顺利购买了校舍,扩建了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现在的回民中学。

不过,因为这次演出,马连良在抗战胜利后,却遭遇国民党接收大员的陷害,称其为汉奸,此事一直折腾到了1947年8月16日才得以澄清。

不管是梅兰芳等人也好,还是马连良也好,想当年来到沈阳,虽然缘由各异,有一点却不可否认,就是大大促进了沈阳京剧的发展,这一国粹,在这块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仍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戏剧资料就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标签:戏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