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戏剧

山西壶关秧歌的历史渊源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9-12

应广大考生需求,精品学习网为广大考生朋友收集精选了一些戏剧资料,这篇壶关秧歌的历史渊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山西壶关秧歌的历史渊源

壶关秧歌起初是在打铁和挖煤时哼唱的调子,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煤、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壶关秧歌最早的曲调就是这些打铁人在炉坊里互唱互答的劳动号子。后来,为了满足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逐渐编演简单的故事,打地摊演唱。这种演唱只以梆板击节,句间加以打击乐,所以又被称为“地圪圈秧歌”和“干板秧歌”。后来它成为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经常在街头、饭场、打谷场演唱。它的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简单,音调很少大起大落。

1796—1850年(清嘉庆、道光年间),西火秧歌迅速发展,几乎遍及长治县的大小村镇,一些职业、半职业的秧歌班,常到临近县演出。在与兄弟剧种的交流中,逐渐由滑稽调笑的 “二小戏”变为“三小戏”以至多角色体制,由打地摊演出向舞台表演发展。1851—1861年(咸丰年间),秧歌班社达到鼎盛时期,壶关、长治相邻地带,十有八九的村庄有秧歌班,老百姓几乎人人都会唱几段。一些较大的村庄甚至有两三个秧歌班。班社名称大同小异,如 “自乐会”、“自乐班”、“同乐班”、“三合社”等。这些班社每到一地演出都要在舞台前挂落头牌,在舞台后墙壁上留一些字。长治县寺庄村大庙的一通1862—1875年(清同治年间)的石碑上刻有 “奉命禁止演唱秧歌”的字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秧歌的演唱已很繁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长治县相继建立梁家庄同乐会、荫城村公义会、南泉庄天成班等班社,表演艺术日臻成熟,出现与上党梆子争胜的局面。

这篇壶关秧歌的历史渊源由精品学习网带给大家,同学们要认真赏析。

标签:戏剧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