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作文 > 听后感

听后感:二泉映月听后感

编辑:sx_songj

2015-10-27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到现在还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小编带来这篇二泉映月听后感,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听后感:二泉映月听后感

听孙双金老师的《二泉映月》一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到现在还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一、“四听”的教学设计,大气磅礴,低吟回唱。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本文的教学,孙老师把这个“纲”定在了“听”上面。全文的教学,螺旋式上升,分别安排了四个听:

上课伊始,孙老师让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所搜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然后很自然地说道:“阿炳是一位盲人艺人、苦难艺人、他的《二泉映月》是他的不朽之作,想听吗?”又问学生,用什么来听?学生回答:“用心来听。”孙老师相机板书:听。播放音乐,让学生谈谈听到了什么?这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第一次在会场响起,带着课前对阿炳苦难身世的大致了解,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

当孙老师深情朗读起第5节时,《二泉映月》第二次又响起。此时,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苦难,在悲凉的曲调中,抗争、呐喊的声音已经跳出了音符。

第三次,当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响起的时候,老师、学生、听课者与这首二胡名曲已经融为一体,此时的孙老师已经不是授课者,而是一位顶级的指挥家,指挥棒轻轻一挥,带着人们走进了音乐;此时的学生已不是学课文,而是在品味音乐,在乐曲声中深情地读着民间艺人阿炳的身世;此时的听课者,也不是在学习名师的讲课方法,我们忘记了笔记,融进了课堂,与课堂上的师生同喜同悲。

最后孙老师通过扩充的故事,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顺势发问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此时此刻,这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带着人们走进了阿炳的一生,走进了对人生的思索之中。余音绕梁,绵延不绝。在本课教学中孙老师从多角度去呈现《二泉映月》,在师与文本、师与音乐、生与文本、生与音乐、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学者之间,架起了对话、互动的桥梁。套用昨天薄校长在“发展性课堂教学”演讲中所说的确立了一种“对话型”的师生关系,老师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这样的理念。

二、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在教学找找阿炳的身世的关键词的环节时,抓“双目失明”让学生闭眼感受;抓“卖艺度日”让学生谈生活中看到的卖艺人的场面;抓“生活的穷困,疾病的折磨”又创设两个场景“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是怎么卖艺的呢?狂风怒吼,双目失明的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呢?”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再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在这环节中,孙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想,举一反三,现身说法,让学生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三、善于点拨学生领悟,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教学中处处透露出孙老师的“智”,体现了他的“平等中的首席”,每一处的重难点出,通过孙老师的巧妙点拨,让学生一次次地领悟,灵魂一次次得到洗涤。如: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

又如: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拿起书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再如: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标签:听后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