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师考试经验:两套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

2014-11-14 18:30:13 字体放大:  

其次,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质疑精神,它的言外之意,允许员工根据个人兴趣、甚至是直觉从事产品开发。

传统的组织目标管理最大的糟糕之处,就是把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排斥在创新之外,它的言外之意,不属于组织目标范围之内的创新,只能归属于纯粹的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之列,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个人基于兴趣的创新,列入组织创新的范畴哪?这时,需要检讨的是组织、而不是个人,换言之,“点燃”知识工作者内部的发动机,就意味着组织必须解除控制,而“解除组织控制”的另一面,就是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质疑精神。

第三,以个人兴趣的名义,实现开放合作、知识共享以及全球运作。

维基百科,一个成千上万爱好者集体创造编写的百科全书。它只有五个全职员工,其内容比大英百科全书多十倍而准确度相差无几。它使用的是wiki软件,这种软件允许用户编辑网页内容,在大量网友用户的参与下,维基百科在范围、质量和速度方面持续改进。维基百科全书网站的巨大成功,它向世界证明:如果有一种方法充分利用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它的能量将无比惊人!它带出一个新的名词——维基经济学。

上述这些对待知识工作者的方法,都与传统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迥然相异,考|试/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采用不同于管理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来点燃知识工作者自身内部的“发动机”,尽力使每个知识工作者在企业为之搭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显然他们都意识到,对待知识工作者,传统管理所成立的假设现在都站不住脚了。

因此,与其说“动力分散”是一项技术,还不如说它是一种观念,更为恰当和准确。

未来组织将变得更为“去中心化”、“更平”、“更综合”、“更协作”以及“更多元化”——在这样的新型知识组织中,个体的创造价值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而组织的命令与控制正在离我们远去。我们正从封闭、层级制、雇佣关系死板僵硬地工组场所,转向一个强调自发组织、分布式、协作型的人力资本网络。

未来的管理模式

未来的管理模式,是基于“自由创造”的管理模式。

“创造”本就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是人类的天性,相反的是,当一个人进入了一个组织之后,反而受到了组织的使命或目标的限制。我们常常说孩童比大人更赋予创造力,是因为孩童本身没有任何的束缚,就如俗语所说,“在一张白纸上,可以画更新/更美的图画”,考|试/大而那张白纸,隐喻的就是组织目标的消失。

“得”与“失”是中国哲学的古老话题,这其中,“得”隐喻的是后天学习的经验和知识,而“失”隐喻的是(必须失去)附加在知识中的框架和束缚,它构成了“得失观”的基本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总是在一圈圈的增加知识的同时,也在一圈圈的增加套在脖子上的绳索,而对于企业组织来说,那一层层绳索的最后一圈,就是组织目标。

因此,与其说“创造力”是受制于知识的不足,还不如说是受制于人的思维方式,更准确恰当。

技术属于工业时代,而思维方式属于知识时代。工业时代的管理基础,是可复制性,因为它是体力的、也是生产的,可知识时代的管理基础,却恰好相反,它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能被复制的,相反的是,恰恰“独一无二”代表着独特的创造力。

因此,“自由创造”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允许自由想象

创造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事实,因此,创造只能是借助“想象力”来帮忙。未来是不能够依靠“假设”来实现的,而只能依靠主动性的“创造”来实现,而创造则意味着一系列的想象力、纠错纠偏、修正调整和允许失败等等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想象力”到底有多重要?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

现在请你想一想未来吧——譬如20年、30年、40年之后——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或者,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因此,未来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比别人更好还不够,你必须和别人不一样”。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你一定和别人不一样,而没有必要担心你和别人是一样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如同俗语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关键是你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