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管理咨询考试案例分析:斯沃琪逆境求存的经营秘诀

2013-04-23 17:54:34 来源:互联网 字体放大:  

【摘要】:如果你的企业处于相当的市场优势地位,而且,你的企业管理水准也是业内最高标杆。这听起来的确很不错……不过,逆水行舟,今年明年你可以这样,如果后年仍然如此,你的企业则会很危险了。

我从1986年开始担任瑞士斯沃琪(Swatch)集团董事长兼CEO,并于2002年辞去上述职务,仅保留董事会主席至今,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深感担忧的是,企业能否保持一个有效的组织变革机制,并长期存在下去。这样的考虑,实际上是因为整个瑞士钟表工业,曾经在上世纪遭受过崩溃危机的阵痛,以及后来的有效变革所致。

1970年以后的十年中,瑞士钟表进入崩溃期:瑞士制表1975年出口下降至30.7%,从业人员在上世纪80年代的前5年里由90万下降到30万。

瑞士制表业当时普遍的呼声是:将其生产工厂转移到亚洲。

幸运的是,瑞士政府出面,并由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等7家银行联合出资,以10亿瑞士法郎购买两家最大的钟表企业—Asuag和SSIH98%的股权并重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钟表“康采恩”—斯沃琪集团。而我当时的任务就是带领这个“康采恩”,去阻击日本钟表,以期挽回瑞士钟表业的地位。

但是,摆在我面前有两大问题:第一,我们是否放弃机械表,而改做电子表?第二,是否真要放弃品牌,在日本和香港建厂?

认清自己的优势在哪儿

当时,没有人能告诉我们,瑞士制表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整个行业最大希望就是斯沃琪集团能够成功,因为这是瑞士制表业的最后希望。说实话,我当时最大的疑问是:虽然日本表以其先进科技见长,但是本身的价值是否存在短板?

我们造了三种完全相同的手表,第一种说是瑞士制造,第二种说是日本制造,第三种说是香港制造,定价分别为110美元、100美元、90美元。我们将它们投放到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商店,并观察消费者的反应。

在意大利,99%的消费者选择瑞士制造的手表,虽然它们从本质上来讲,与写着“日本制造”的表是完全一样的。在瑞士,这一比率为97%;在美国东部,比率为65%;在日本,“瑞士制造”比率为42%,“日本制造”为51%。

这说明:瑞士手表只需标明自己的产地,就可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如果拱手相让,让日本人收购瑞士的制表厂;或者到亚洲去建厂,则是自我放弃。

我断定瑞士手表仍然会有市场。在日本表的攻势下,很多表厂陷入战略误区,以为是输在工艺、技术、生产、资产和销售关系上,这些都不是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以“制造地”这个方式测试以后,我发现真问题是: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情感。

既然日本表以准确和廉价取得市场,那么发达的瑞士钟表产业也能做到,但是要有区别,这个差异点在哪里?

找到重振的突破口

我要求开发团队“找到一种方法,让我们在瑞士以30美元的价格出售手表。我们要继续在瑞士生产瑞士手表,而不是在劳动力成本低的第三世界国家生产。”

具体的行动是:采取一次式注塑生产出来的塑料手表,将手表部件从155个减少到51个,减少了转动部分,也会降低损坏的机率、减少组装的人手—自动装配线的建立提高了稳定性—Swatch手表的返修率不到1%,世界上最好的手表返修率是不到3%。

如果瑞士人能够以30美元生产出很不错的表,那么,它会把3000美元的表做成什么样子的?这一点,令人振奋不已。新增的Swatch手表品牌的首批出口并没有选择亚洲,而是选择在美国,400万只很快脱销。

我也很清楚,廉价的Swatch不是“瑞士制造”的保护伞,它只能暂时遏止日本表厂的进攻,制造业的核心仍然是技术和为利润区设置“防火墙”。Swatch成功后,让我产生“产品金字塔”这一战略思想:价位的覆盖必须全面,一个公司要想保护位于产品金字塔顶端的利润区,任何产品空档都会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2006年之前,我们做了两轮行业整合,战略分别是:构建品牌结构和控制产业链。第一轮的核心是建立倒金子塔式的品牌结构。我将产品分为三层:低端、中端、高端、奢侈表的比例为3:6:3:6。在这个战略结构中,集团需要大规模收购奢侈表品牌。

1999年1月,我们收购了宝玑,而后又陆续收购了Jaquet-Droz、GlashütteOriginal等公司。在完成一系列收购之后,我们形成梯度完整的钟表品牌,掌握各个细分市场的机会:在奢侈表层面,宝玑、宝珀、欧米茄与历峰的江诗丹顿和伯爵,以及百达翡丽、劳力士竞争;在高档品牌层面,浪琴、雷达与帝舵、豪雅、宝格丽等对阵;中端品牌,天梭、美度与豪利时、梅花竞争;在低端品牌,Swatch与日本西铁城、卡西欧等竞争。

这轮整合中,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富裕阶层开始增多,消费者行为、偏好和情感开始重新回归机械表,表不再是计时的概念,而是身份象征、个人装饰。这让一度以走时准确和廉价见称的日本表失声,而且至今如此。

但是,在瑞士钟表产业内部,竞争性奢侈品集团同样跑马圈地,巨头之间的纵横捭阖,深刻改变了奢侈表的实力版图。为此,我们进行了第二轮整合。这个阶段被外界比喻成:制造为王,垄断“瑞士制造”。

从1993年到现在,我们陆续收购了8家配件制造厂。目前,集团共有14家配件制造厂,配件制造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比率达到27.58%。需要强调的背景是,几个世纪以来,瑞士钟表制造一直是小作坊形式,即机芯制造商和装配商各自分工,合作完成手表的制作。除了斯沃琪、劳力士、历峰等大型钟表集团,瑞士钟表业很少有公司能独立从头到尾生产一只手表。

因此,我们连续收购的配件制造厂,控制了瑞士机芯产量的75%,并在某些关键配件上形成垄断。两轮整合以后,在整个奢侈表市场已从自由竞争到寡头垄断。如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价值链的竞争—这一点,我需要反复强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资格类考试 > 企业管理咨询师 > 备考指导

<--企业管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