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学习动机

2013-10-08 14:16:43 字体放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精品学习网整理了“201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学习动机”,希望考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多的收获。

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组成。①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③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赢得同伴的赞许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简、判)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他们之间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成败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简)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简答)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无论对于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以上是201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学习动机的全部内容,更多考点请关注: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 >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