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旅游景点导游词:米公祠

2012-06-01 17:24:51 字体放大: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总占地面积为25亩约一万二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是一个三进院落,主体为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宣传襄樊,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现在的地方就是第一进院。在院子的西边有个亭子,它是“洁亭”。为什么叫“洁亭”这个名字呢?这是因为米芾特别爱干净,而且好洁成癖。关于洁亭的由来,在我们襄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天米芾遇到一个书生,知道这个书生姓段,名拂,字去尘。于是米芾就想:拂且去尘,真吾婿也。后来米芾果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书生。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米芾单单从一个人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个人特别爱干净,可见米芾好洁到了什么程度!米芾洗手从来不用毛巾擦手,而是用双手相拍或者甩手的方式把手弄干。洁亭也就由此而来。

位于我们前方的这个建筑叫—拜殿,它是米公祠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米氏后人祭拜祖先的地方。

康熙皇帝特别喜爱米芾的书法,经常搜集米芾的法帖。大概也就是这个缘故,到了康熙三十三年,襄阳道宪御史邵嗣尧到任不久就声称:“夜梦米南宫,先贤求助建祠”。于是邵嗣尧就召集米氏族人和地方绅士赞助建祠,也是在这次修建中把米家庵改称米公祠。(米芾历官十八年,也有称他为“米南宫”者,南宫是礼部的别称,米芾曾经官至礼部员外郎。)现存的米公祠,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在殿的正上方有一匾额,上书“米公祠”三个大字,它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士(也就是丞相)襄阳人单懋谦所题。

进入拜殿,首先看到的是位于正中央的米芾的一幅自画像。它是一纸拓片,原石刻现藏于桂林伏波山的还珠洞内。在画像的两边有副对联: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它是河南的书法家陈天然所书,意思是:米芾虽然是北宋时期的人,但是他喜欢模仿唐朝人穿衣服,同时喜欢收藏晋代人的书画作品。米芾举止癫狂,又好洁成癖,擅长书画、精通鉴别。行书、草书都是吸取前人所长,最欣赏的是王献之,他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和称宋四家。后人对他的评价就是“颠不可及”了。“颠不可及”这四个大字是米芾的23世孙米初传所题。在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说米芾的书法无人可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二是说米芾举止癫狂、性格粗旷,也是无人可比的。就拿米芾爱石来说吧!石头可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但是米芾拿它当宝,每当看见一些奇行怪状的石头以后,就要穿起官府对着石头三叩九拜!据记载,公元1074年,米芾23岁的时候来到桂林,居住在西山的资庆寺内,与绍言和尚为友。他在桂林除了留下一件石刻外,还留下一副《阳朔山图》,图中有题曰:拜石人,居岩壑。至奇之地,作宦佳处,无过于此。米芾自称“拜石人”,因为他喜欢向石头作揖下跪。他之所以“拜石”,有人说是因为他“爱石如命”,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传说米芾在无为(县名,在安徽境内)当通判时,他的顶头上司是位姓麦的知州,这位麦知州搜刮民财,不择手段,老百姓称他为称“面老鼠”。秉性耿直,一身清廉的米芾在他的手下任职,心里实在不是滋味,特别是每月逢单日要到州衙议事,需身着朝服,向麦知州行礼,这使米芾心中更加恼火,想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个办法。每逢单日清晨,他便吩咐家人将古石搬出摆好,然后穿好朝服,向石头参拜,一边拜石一边叨念:我拜无知的干净的石头,也不拜有知的肮脏的面老鼠。”如此拜后,边觉得心里舒坦了许多,然后在去州衙议事。后来他的家人秦礼要结婚了,米芾心想,秦礼十六岁就跟了自己,十年来忠心耿耿,如今要结婚离去,而自己又穷的拿不出礼钱这如何是好?米芾想了好几天,终于想了一个办法。米芾想反正我不愿与“面老鼠”同流合污,何不叫秦礼去“告密”,就说米芾在家朝服拜石、侮辱朝廷。这样一来,秦礼可以拿到一笔“告密费”,可以用来办理婚事,我也可以就此脱此差事了,岂不一举两得?

谁知家人秦礼誓死不从,米芾只好自己写了一封信函,派人送到州衙,麦知州拆封一看,顿时火冒三丈。原来信中写道:通判米芾,狂妄不法,每逢开衙议事,即具朝服拜石,更甚拜石时还口中念念有词:宁拜无知石,不参面老鼠。米芾知名不具,麦知州立即修书参本,说米芾朝服拜石,侮辱朝廷。不多日,朝廷复旨,米芾被革职。离去时,米芾将自己用的床凳桌椅等全部送给了秦礼,自己则泛舟江湖而去。自此以后,米芾就有了拜石的嗜好,看似“拜石”,其实是崇拜耿直无私的品行。

进入中院,首先看到的就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棵银杏树,也叫白果树,据今以有412年。银杏树和水杉、银杉属于植物的活化石,因为它们的树龄很长。银杏树的后面有一块影壁式的大石碑,它是由几快石碑拼嵌而成,上面记载了从宋朝到明清时期米氏家族渊源的变迁,也就是米氏的家谱。这快存世碑刻能够保存至今,还多亏了米芾的27代孙米高勤先生。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使米公祠里的碑刻免遭损坏,他将一些碑刻迁至米家庄(也就是米氏后人居住的地方)。把它们埋在自己家里的地下,一埋就是十二年,直到1951年,他才把这些碑刻挖出来捐献给了政府,所以说对米公祠来说,米高勤的贡献是最大的。这快家谱就是其中之一,其它的有的就存放在这个院子东、西两边的长廊内。

<--导游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