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中考试题试卷 > 一模

2014四川简阳市初中语文一模训练试题

编辑:sx_zhangjh

2014-03-27

简阳市初中语文一模训练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全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报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8分)

一、(12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千年的乌龟壳,的确太硬,用驳壳枪都打不穿。

B.夏令营期间,我们乘车前往武当山,去参观那里的道观。

C.客堂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两旁有靠椅、茶几;那道屏风将内外客厅间隔开来。

D.远处,千佛山,英雄山,座座山峰尽收眼底。站在汇波楼上,人仿佛在画卷中。

2.下面句子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小男孩看见妈妈用手绢查脸上的汗,又给小女孩查脸上的汗。小男孩离开座位站起来,他说,你们座。∕  知道苍鹰不会再来,才放下心来,灰复了园形对。

B.陈市长一片赤诚,往驾来访,已使我深为感动。在此以前我之所以未能从命,一是……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着不少酸性。∕

C.代款金额为叁拾肄万,月底结账。∕不是忙到脚不粘地,是忙到脚没空粘地。

D.看得出作者笔画娴熟,情感真挚。∕售楼人员工作特别卖力,一期刚售罄,又迅速推出第二期,房产老板可高兴了。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      ;文学如茶,越品越如      ;文学如酒,越品越感      。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     ,多了一根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

A.醇厚    幽香     清冽      俗套

B.清冽    醇厚      幽香      俗气

C.醇厚    清冽      幽香      通俗

D.清冽    幽香      醇厚      庸俗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一些人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些网友发出了开展“光盘行动”的餐桌节约倡议。

B.目前,在上海等地相继出现了H7N9病例,许多上海附近省市都出台了治疗、预防的预案,有的还开展了应急演练。

C.美国和韩国举行的军演活动,挑起了东北亚半岛的紧张局势,为此,中国政府发出警告不准在中国家门口闹事。

D.4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给雅安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场灾难让四川人民的心灵再次遭受了巨大创伤。

二、(6分)

读下边这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D.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情)               度义而后动(度过)

B.以膏泽斯民 (给以好处)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主张)

C.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来)                 守前所为而已(罢了)

D.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向)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机会)

简阳市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训练

语     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2分)

注意事项:

1.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2.试卷中横线及注有“▲”的地方,是需要你在答题卡上作答的内容或问题。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7. 仿下面的诗句再写一组句子。(3分)

理想是石,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8. 在你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中一定有你非常喜欢的人物,请说出喜欢的理由。(要求:先在横线上填出相关内容,然后阐述喜欢的理由。)(3分)

我喜欢的人物       ▲       ,这个人物出自作品             ▲          。

我喜欢这个人物是因为:

9.根据下面语言交际的情景,回答后边的问题。(4分)

一个顾客在酒吧里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身问酒吧的老板:“你们一周能卖掉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

老板很惊讶,急忙问:“什么办法?”

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1)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显示了他怎样心态?

(2)顾客话中的言外之意是:

10. 读下则背景材料,围绕节约这一主题,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3分)

最近,“舌尖上的浪费”成为公众聚焦话题。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11.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正确的句子。(6分)

(1)采菊东篱下,                      ▲                     。(《饮酒》  陶渊明)

(2)俱往矣,            ▲             。            ▲           (《沁园春。雪》毛泽东)

(3)                 ▲                  ,不尽长江滚滚来。(《北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4)几处早莺争暖树,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5)唐朝诗人李绅作的《悯农诗》写出了种田人的辛苦。这首诗的前两句是:

▲                ,                  ▲

(6)生命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的当“生”

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应当“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这种以死明志的气节在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体现这种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 读(43分)

(一)窗台上的花(15分)

那是去年的秋天菊花盛开的时候,一个同事从花店里买来的。虽然,那花的品种很是一般,但团团艳丽的金黄,还是让大家着实兴奋了好些日子。每天,走进办公室,只要看见那花无拘无束的笑,心情似乎也好了许多。菊花灿灿地开放着,那一丝一丝的浪漫,也牵出大家心中一缕一缕的柔情。于是,办公室里便总是漫溢着一种花似的温馨。

一不小心,一个秋天滑落了,紧接着又是一个冬天消逝了。窗台上那三盆菊花便在秋雨寒冬中悄然地枯萎,最后只剩下花梗支撑着干瘪的身躯。那原先开得最为灿烂的花朵,也安详地耷拉下高昂的头颅。虽然它依旧摆着一种站的姿态,可摸上去,早已没有了生命的质感。

花被搁置在窗台外的角落,大家也不再议论它,仿佛没有了它的存在。只是早晨泡茶时,将茶杯里残留的茶叶一骨脑儿倒进那青黑的瓦盆里,才看它那么一眼,而这一眼中,显然没有了什么内容。

这天,一个同事兴冲冲走进办公室,手里捏着几枝花。花不知名,花瓣也不大,却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香。那是春天的城市街头,最为流行的一种花。大家分享着花的清馨,又开始了关于花的话题,谈论那花的色泽,那花的枝叶。那花被大家如宠物一样地放在窗台上一个精美的玻璃杯里,花儿便艳艳地开放着生命的美丽。而那被搁在了窗台外面的三盆菊花,全然成为娇艳的一种陪衬,一种静谧的无言的陪衬。

过了几天,那几枝花儿,颜色不再鲜亮,花朵也开始萎缩,也不再有那幽香。也许是那玻璃里没有什么滋养生命的养料,花儿急剧地凋谢了。而就在这时,我意外地发现,那残菊的盆中,却冒出几叶清新的绿色,绿色缠绕在枯枝败叶间,顽强地举托着那秋天里曾开放的花。

我没料到,枯死与新生竟如此地融合在一起。我不知道这些新绿能否开出花来,然而, 它的出现实实在在感动了我。我似乎又从那青绿中,想起那花曾是那样绚丽地开放在那个属于它的季节。

生则绚丽,死则静默,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更何况静默中,还孕育着新的生命呢? 而我们却常常夸耀它的绚丽,漠视它的静默,这也许不仅仅是花的悲哀吧!

12.选文第一段极力铺陈菊花给人们带来的兴奋目的是什么?(3分)

答:             ▲

13.作者写秋冬季节菊花的“悄然枯萎”作用在于:(3分)

答:             ▲

14.简略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而就在这时,我意外地发现,那残菊的盆中,却冒出几叶清新的绿色,绿色缠绕在枯枝败叶间,顽强地举托着那秋天里曾开放的花。

答:             ▲

15.作者说“而我们却常常夸耀它的绚丽,漠视它的静默,这也许不仅仅是花的悲哀吧!”结合全文简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

16.“菊”是诗人或画家的爱物。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一句以“菊”为意象的诗句。(3分)

答:             ▲

(二)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拓(11分)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功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曝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这个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用现在的眼光读这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名声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永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17.作者在文中肯定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3分)

答:             ▲

18.结合全文理解“不要秘诀的秘诀”指的是:(2分)

答:             ▲

19.说说文章引用名人读书心得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

20.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谈谈阅读本文后受到的启迪。(60字左右)(3分)

答:             ▲

(三)儿时记趣      沈复(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鞭数十   (       ▲       )(2)徐喷以烟   (      ▲      )

(3)为之怡然称快   (   ▲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

22.文章紧扣一个“趣”字,叙写了哪三件事?(3分)

答:             ▲

23.将下列句子译文现代汉语。(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答:             ▲

(四)(5分)

读下边这首诗答题。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4.这是写景诗的名篇,全诗刻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答:             ▲

25.诗中“独怜”一词用的好,为什么?(3分)

答:             ▲

三、作文(40分)

26. 题目: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要求: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若出现校名、人名,一律用假名代替。

相关推荐

201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

2013年中考语文一模精选试题 

标签:一模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