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考 > 江西中考 > 江西中考语文

2015年江西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编辑:

2015-04-14

二、综合性学习(6分)

11、春节的味道还弥漫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的心里。让我们进入以“寻找年味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寻年俗】(1)  秦人对“年”有最深刻的理解。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为祀,周代才称之为年。请你将当地年俗文化仿照下列句子写出来。(2分)

秦人的年,是关中媳妇蒸出的花馍馍,丰收的满足中发酵出无限的吉祥。

秦人的年,                          ,                              。

【写年俗】(2)马年已去羊年已至,请为新年拟写一副对联,从“嚣、响、喧”中选择一个字填入这副春联的空缺处,使之对仗工整。(1分)

子夜马鸣爆竹乐    门庭羊欢笑声

【品年味】(3)对你而言,年味是挂在上的香肠,还是家门口那个红色的“福”字?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独 特的年味。请你将自己心中的年味写在下面。(30字左右)

(3分)

三、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4分)

青铜器之乡——宝鸡

①宝鸡真正的历史地位是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宝鸡是周王朝的国都,又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其早期都邑所在地周原遗址和雍城遗址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西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奠基时期,举凡礼乐典章,经籍诗学,皆成形于周;继之秦在此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制的新纪元,数千年承袭不变,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举世共晓。在两三千年前的社会条件下,高度的文化、精湛的技艺总是汇集在宝鸡这块土地之上。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因而有国宝大户的美誉。特别是青铜重器历代迭出不穷,自古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名闻海内外。

②自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4年)以来,宝鸡地区就有青铜器出土,且历代不绝。其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驰名中外。曾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出自宝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如今,全市50000多件组馆藏文物中,周秦青铜器约占一半。其中有全国著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钟等国宝级青铜器,充分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灿烂文化。

③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农具四大类。 第一类,青铜礼器。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第二类,青铜兵器。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第三类,青铜工具。青铜的使用首先是铸造生产工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由于在生产 中广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凿、锯等。 第四类,青铜农具。在商周时代的农耕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这已是一个确定的现象,青铜农具目前发现较为稀少的原因是青铜珍贵,用旧了的青铜农具可以改铸,它不可能随便遗弃。而且农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农具不一样,它一般地也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铜农具的遗存必然是很少的。

④鼎,作为一种重要青铜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平、发展和昌盛。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平台五鼎”造型,四个小方鼎围拢着一个大方鼎,耸立于5米平台之上。两架踏步犹如伸出的双臂,彬彬有礼地恭迎四方宾客的光临。

⑤宝鸡已成为陕西文博旅 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2、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青铜器。(3分)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

14、第③段画线句子列举商周遗存至今的青铜器的种类,有什么作用?(4分)

15、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宝鸡真正的历史地位是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其表现主要是当时社会刚刚跨进文明门槛,炎帝部落就在宝鸡一带生息繁衍。

B、全国著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钟等国宝级青铜器都出自宝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C、农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农具一样,它一般也常作陪葬品。

D、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平台四鼎”造型,四个小方鼎围拢着一个大方鼎,耸立于5米平台之上。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