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中学2009至2012三年发展规划

编辑:sx_zhangh

2014-01-21

中考是初中升高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精品学习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江苏省镇江中学2009至2012三年发展规划”,希望对大家的择校有所帮助!

江苏省镇江中学2009至2012三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现状分析

1.学校概况

镇江中学始建于1892年(清光绪18年),在相当长的时期被誉为古润最高学府。1953年是江苏省首批办好的14所省重点中学之一,1963年是江苏省18所示范中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重点高中。2001年首批通过国家示范高中省级验收,2003年首批转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现有54个班级,220名专任教师,2900名学生。学校秉承一切为民族的校训,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学校办学整体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发展优势

1)实施老校改造,建成了一流校园

2003~2006年,根据镇江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区高中布局调整战略,投资1.5亿元,按照人性化、生态型、高品位的理念设计、建设新校园,办学硬件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质的提升,使百年老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2)培育德艺双馨教师,打造了较强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办学思路,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搭建全体教师分层发展的平台、创新培养方式等有效措施,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我校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省特级教师4名,省“333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3名,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市“169”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骨干35名,市学科带头人10名,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5名。高级教师99人,中、高级教师比例达80%,获教育硕士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41位。近年来,在省、市级基本功或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教师有38人次,名列大市第一。

3)尊崇一切为民族的校训,素质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形成了德育工作的特色。形成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文化关怀的德育理念,初步构建德育校本课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显著增强。二是推进了新课程改革。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教学及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开发、更新的制度与机制。三是开展了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突出主体,情智并重,学会探究,注重建构的镇江中学教学方法论。四是实施了评价制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体系。五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省级以上奥赛和各种创新比赛中屡创佳绩,每年有近90%的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有30%的毕业生被全国重点高校录取。

4)成功经验辐射周边,办学特色日益彰显

第一,以年级部管理为代表的内部运行机制在全市推广。20077月镇江市教育局在无锡召开高中教育教学研讨会,专门总结我校年级部管理经验,并向全市推行。第二,校本研修经验辐射周边地区。数学、历史、地理等市优秀学科组集体研修的做法得到市教研室的推广和周边学校的普遍关注。第三,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得到普遍关注和借鉴。在全市高中工作会议和镇江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上我校的经验介绍,得到了兄弟学校的广泛借鉴。第四,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学校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坚持关怀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培养有深厚文化教养的现代中国人育人目标,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成长。

3.发展弱势

1)生源状况有待改观

通过近几年艰苦努力,学校生源质量有所提高,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高一招生统招线和择校线名列市区第一,尽管如此,我校高一招生统招线与部分辖市区同类学校相比还有20分的差距。拔尖学生数量仍然很少,优秀学生群体数量仍然不大,市区中考前10名、前50名和前100名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进入本校,使本校的学科竞赛成绩和一流名牌高校的录取数量受到极大制约,学校的品牌建设受阻。

2)师资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我校多项师资建设的指标名列市区甚至大市第一,但教师队伍整体结构还不够优化和合理。在省、市内外有影响的名师数量偏少,特级教师总数只有4人。骨干教师队伍还不够壮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自我规划,发展滞后。一部分教师还不能胜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遭遇困难和压力。

3)教学质量不够突出

虽然我校的高考本二以上上线人数2007年列全大市第二,2008年、2009年列大市第三,但我校的本二上线率却不高。名牌高校和学科竞赛一等奖人数不够多。部分学科的薄弱状态没有根本改变。

4)课程改革不够深化

一方面表现在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育观念没能彻底扭转,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不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没有系统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功能有待充分挖掘,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水平不高,通用技术缺少实践场地,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数字校园层次不高

学校校园网站虽曾获得镇江市十佳校园网站,学校也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建设数字化校园,但校园门户网站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信息偏少,资源有限,功能不强。不少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网上办公、网上评课没有成为习惯。校园网助教、助学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6)国际交流不够活跃

虽然每年学校都选派部分教师和学生出国学习交流,但尚未形成教育国际交流的有效机制。学校目前还没有一位外籍教师,没有一所正式的国外友好合作与交流的学校,没有承办一次区域性国际教育论坛或研讨活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亟待培养和提高。

4.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3年起镇江市市区高中教育布局的调整,镇江市行政中心的西迁,南徐新城的兴建,使我校的区位劣势变为优势,同时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我校带来发展的良好机遇。另外,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在镇江市民的心目中,我校已经成为众多家长首选的高中。

学校面临的挑战是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尽快跻身江苏省五星级高中的行列。

二、学校发展理念和目标

1.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立德与笃学并举,全面实施关怀教育。

学校拥有117年的办学历史,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以“一切为民族”的校训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滋养和激励了一代代镇中学子,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一批批大家名人。以李岚清、蒋南翔、于漪等杰出校友为代表的镇中人博大的胸怀、执着的追求、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脚踏实地、朴实严谨的治学精神,共同形成了镇中传统文化内涵。丰厚的文化积淀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反映,更成为学校办学的独有资源,深深烙在学生的心中。坚持“关怀教育”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成长,强调关怀在教育中的支撑作用,倾心培养优良的教风和学风,营造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沐浴在被他人关爱的浓厚氛围中,直至形成关怀他人的良好品德。

2.发展目标

1)发展远景目标

通过十年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全市最好、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五星级普通高中。

2)三年发展目标

三年内,把学校办成全市一流、全省知名的有较高办学质量和鲜明特色的普通高中,为成功创建江苏省五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一流的业绩和办学水准向120周年校庆献礼!

“全市一流、全省知名”即指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在全市领先,在全省位次前移。“较高办学质量和鲜明特色”系指学校办学质量尤其是高考升学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培养的学生镇中烙印明显,大多数能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国家栋梁。

3)具体目标

德育工作目标

形成一支理论性强、业务精湛、管理有力的专业化德育管理队伍,形成我校的德育管理网络。落实关怀教育理念,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层递性德育育人体制,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课程化。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效果显著。成功创建省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使我校真正成为一所和谐、文明、平安的书香校园。

课程建设目标

开齐开足国家和江苏省规定的各级各类课程。持续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在本地区推行彰显我校特色的能充分体现“一切为民族”校训的精品校本课程。科学合理地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充分发挥三类课程的最大效益,让全体师生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教学改革目标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学活动中的各项制度。形成并完善具有镇中特色的突出主体、情智并重,学会探究,主动建构的教学方法论。改革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大力推行关怀教育,调动学生积极性,建设新型和谐师生关系。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提升办学层次。通过三年的努力,我校的生源状况明显好转,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科建设卓有成效、教师水平不断上升、社会声誉全市一流。

队伍建设目标

培养一支结构合理、德艺双馨、富有爱心、可持续发展强、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的学习型团队。优化师资结构,使高级教师占课任教师比例达50%,毕业研究生和教育硕士占课任教师比例达40%,特级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镇江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镇江市中小学教师学科带头人、镇江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人数名列全市第一。

文化建设目标

构建以关怀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包括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和开拓型的观念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体系。着力彰显科技文化教育、思想行为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功能。

基础保障目标

崇尚踏实肯干精神,构建快捷高效后勤工作机制。提高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水平,科学理财,确保资金保障有力,债务顺利化解。完善和提高校园基建品质,使校园更整洁,建筑更协调,功能更实用。创建和巩固平安校园,使周边治安更稳定,师生安全意识更强烈。营造学校文化,用老校历史鼓舞人,校友名人激励人,生态环境熏陶人。争取市政府支持,使学校周边环境得到彻底优化和根本改观。

4)培养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现代中国人

现代学生应该是品格高尚、和谐发展;知识宽厚、素质健全;个性鲜明、现代教养;主动求索、全面提升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我校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的趋势,坚持培养有深厚文化教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

其特质之一是有文化教养,指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能够智慧生存和道德生存。

特质之二是有现代教养,指学生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法制意识、信息素养、劳动观念和国际视野,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特质之三是有民族精神,我校1931年制定的一切为民族的校训,激励了一代代镇中人为民族的自由、独立、解放和幸福而不懈奋斗,因此,我校培养的学生将具备更加强烈的民族精神。

特质之四是有君子风度,即培养的学生文质彬彬,男生具有绅士风度,女生具有淑女风采。

三、重点项目工作举措和成功标志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1)工作举措

推进德育层递性目标实施方案,德育课程特色鲜明

未来三年,我们将认真总结德育层递性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得失,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分年级、分项目制定具体的德育过程实施方案:在高一年级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在高二注重对学生精神、道德与责任感教育,高三则注重心理健康、理想与目标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定期开展德育系列专题活动,如:法制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消防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目标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理解宽容与感恩教育、集体意识与责任感教育等,将德育专题教育层递化、制度化、精品化,使之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我校的德育课程,做到有固定的教材,有专业的教师,有正规的课表,有严格的教学要求、有系统的目标,有完善的评价,力争使我校的德育课程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亮点。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

我校将进一步推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并逐步向学生自我教育过渡。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班团干部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自主和自我管理提供广阔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人。学工处将和团委、学生会、年级部共同研究,发展学生社团,负责指导学生积极组织参与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懂得团结与合作;使学生学会宽容与感恩,懂得理解与和谐;使学生树立责任感,懂得约束与奉献;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多一份见解,懂得拼搏与进取;使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诠释,懂得如何珍惜生命。

关注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未来三年,德育工作将继续落实关怀教育的理念,开展对学生的四关心活动,即: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家庭状况。在学校组建学生心理阳光工作室,组织心理学专家为学生长期服务,替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与思想困惑。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认真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做到制度上、时间上、场地上保证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阳光般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切实健全三结合管理网络体系,促进家校有效联系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做到一体化。在五严新规下,学工处将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有效渠道,如: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组织对学生的家访,电话与校信通联系,作业上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薄等,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2)成功标志

第一学年:

完善与德育课程有关的计划;学生自主管理成绩显著;成立家长学校;社团活动具有特色。

第二学年:

学校德育活动特色鲜明,成绩显著;平面化管理网络已经形成;学生文明素养较高。

第三学年:

真正做到德育工作课程化,完成我校的德育课程专用教材;形成一支业务精湛、管理有力的德育管理队伍;学生自主管理向自我教育顺利过度;学校德育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有较高知名度。

2.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资源体系

1)工作举措

完善课程研发机制

科研处和教务处合作,合理借鉴兄弟省份和同类学校的经验,根据未来三年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高考方案的调整,完善课程研发方案。由学工处牵头,在层递性德育目标实施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德育校本课程。由教务处牵头,根据我校的师资状况和生源状况,高水平开设适合我校校情、彰显我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系列体育、艺术、信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等课程。由年级部牵头,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源特点、身心素质、合理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相关课程。

打造课程研发队伍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设立课程开发处。强化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职责,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课程研发的意识和水平。组织全体教师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研发理论,总结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依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组的课程研发目标。定期请课改专家来校指导课程建设。组织课程开发的核心成员外出进修和学习,学习课程理论知识和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支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研发积极、实施高效的课程研发队伍。

形成特色校本课程

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秉承一切为民族的校训,致力于培养有深厚文化教养的现代中国人。基于此,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总目标是形成彰显我校特色、体现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民族精神的系列校本课程。在三年的时间里,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精心规划,分步实施,从而形成两大课程特色,一是德育课程特色,二是具有本校深厚文化内涵的课程特色,每年开发出10门左右的精品课程。三年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市区和全市逐步推广,以达到辐射办学经验、共享课改成果的目的。

2)成功标志

第一学年:

开齐开足各级各类课程,在规范上下功夫;每位老师指导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三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一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形成初步特色。

第二学年:

特色校本课程基本成形,筛选出一批精品校本课程;有一批关于课程建设的课题、论文、案例发表和获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上升。

第三学年:

编著出3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教材,出版5门校本课程教材;大力推广精品校本课程,开展观摩活动和现场会;课程建设实效显著,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社会美誉度明显提高。

3.加强学科教学改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1)工作举措

新课程背景下的制度创新

完善已有的各项教学制度,如日了解、周小结、月点评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五认真常规检查制度,教师调配制度,奥赛辅导制度等。落实好数理化振兴工程、中老年教师提升工程。创新一批符合新形势、新课改、新高考要求的教学制度,如作息时间的安排、课时的合理分配、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教师的进修和教研、网络学习的推广、各层次学生的辅导和提高、节假日阅读、定期学术研究等;建立国际交流机制、聘请外籍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建设

每个学科都制订学科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本学科的三年总目标和年度目标。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使教研活动正常化、规范化、高效化。每学期所有教师各开设一节公开课,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公开课活动,全面展示我校办学业绩和学科组建设成果。加强校本研究,争取上级教研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倡导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助、合作,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能力得到长足进步。大力推行薄弱学科振兴计划,切实提高部分学科的整体水平。打造特色学科和强势学科,引领学科组建设。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

组织全员培训,进一步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研究新课程方案和新高考方案,了解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内容和特点,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继续加强高考研究,切实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探索适合学校校情的严谨高效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管理

全体教师制订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个人的奋斗目标。以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实行奥赛主教练制,科学管理奥赛队伍,有效提高奥赛成绩。改革实验室、图书馆、教务室、阳光工作室、油印室等教辅部门的管理体制,切实提高这些部门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成效。强化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突破尖子群体,扩大优秀群体,保证合格群体。在“24号文件背景下,加强研究对学生非集中时间的管理,科学合理地引导家长、指导学生,使家校同心,合力共赢。

2)成功标志

第一学年:

2010届高考达到预定目标,生源状况进一步改善;强化高效课堂,教学特色初现端倪,部分学科状况明显改善;实行奥赛主教练制,奥赛成绩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制订个人三年规划,所有学科制订三年规划。

第二学年:

2011届高考超越预定目标,生源状况有一定优势,学校对市区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主要学科均有知名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均衡,教学特色逐渐显著;奥赛成绩市区领先,奥赛教练队伍不断壮大;高效课堂占有较大比例。

第三学年:

2012届高考成绩为120年校庆增光添彩,镇中成为市区学生首选,对全市的部分优秀考生有较大吸引力,奥赛成绩全市领先;部分学科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大多数学科在大市、市区有较好的美誉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较高,教学特色鲜明;出现一定比例的精品课,培养一批省级和市级名师;考核教师和学科组的规划达成情况,总结表彰先进个人和优秀学科组。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力优化师资结构

1)工作举措

学校发展教师,教师推动学校的发展。拥有一支敬业奉献,业务精湛,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学习型团队,是一个学校兴旺发达的标志。我校将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现有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作用,通过拜师结对、学历进修、代培、读研、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手段,培养、打造我校、我市乃至我省有声誉的教学大师

优化结构,提升层次

大力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层次。引进部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报考教育硕士。搭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为省特级教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中小学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创造条件。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完善和创新教书育人管理策略。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完善教育、教学、科研电子业务档案,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素质教育思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科研兴教,课题拉动

各处室、教研组、备课组围绕中央电教馆专项课题《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有效整合策略的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的研究》以及其他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开展扎实的子课题研究。用课题引领、拉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并且辐射周边学校,发挥我校的示范作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论文竞赛、案例比赛、课件制作、网页评比和基本功竞赛、优质课比赛等各项教育教学比武活动,发表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

五大工程,齐头并进

努力建设好四支团队,即青年教师团队、骨干教师团队、名特优教师团队和优秀班主任团队。以建立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为契机,分层次、分阶段、定目标、定人员,每学期抓住一两个抓手,分三年开展扎实、有效的培养工程,构建四类教师成长发展的良性机制。深入开展名师培养工程青蓝工程“123青年教师速成计划数理化学科振兴工程中老年教师提升工程,通过校本培训、学历提升、外出进修、参观学习、读书思考等形式,特别是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学习进修和赴外校挂职锻炼的方式,开阔视野,彰显特色,培养能力。

2)成功标志

第一学年

制定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初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教师做到德艺双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课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在省市基本功竞赛、优质课比赛和论文竞赛中,获奖人数和等级名列大市第一,新增省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达16人。

第二学年

教师学习和研究蔚然成风,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高效课堂基本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大市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富有特色的学科组和骨干教师、名特优教师团队基本形成。

第三学年

学校教书育人、教学管理、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大好局面基本形成,各项工作和成绩在大市名列前茅,并辐射周边学校和地区;学校凝聚力更强,人心更齐,发展更快,在全省有一定的影响,全面达到队伍建设的各项要求和指标。省特级教师达到8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市中青年专家达到8人,市级中小学教师学科带头人达到16人,市级骨干教师达到50人,毕业研究生和教育硕士达到40%,高级教师达到50%,在大市第8轮基本功竞赛和优质课比赛中,获奖人数和层次名列大市第一。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师生精神家园

1)工作举措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要使校园的环境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如沐春风,如浴花雨,潜移默化。

加强校训、校风、校歌的宣传与教育。完善各种雕塑、提示牌、宣传栏、壁画的制作。合理布局校园功能区域,统一规划铺设校园内各种管线。提高卫生保洁水平,校园干净整洁,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让师生员工生活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时时呼吸清新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拓展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完善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校务公开制等各种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理顺层次、规范程序,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

加强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以实现整合他律、强化自律的目标。校园行为文化包括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建立《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细则》等各项规划、条例、方案、意见等,优化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等行为方式,以达到全校师生员工共建校园行为文化,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

提升精神文化建设

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的教育价值。通过名人访谈、资料收集整理、名人事迹教育、名人事迹陈列等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层次。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社团、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师论坛、体育健身俱乐部、教工之家等以学生、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定期开展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活动,展示学校的特色文化。

积极打造校园文化成果展示平台。包括校园展示平台,校外展示平台,资料展示平台,素质展示平台,交流展示平台,网络展示平台等。形成录相、光盘、书面材料实物等特色系列资料,并通过校园网展示学校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通过特色活动,形成人人有爱好,个个有发展,使师生个体素质得到提升。

2)成功标志

第一学年:

建立校园整体面貌、特色建筑和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初步形成学校文化特色项目。

第二学年:

挖掘学校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学校传统文化精神,形成校训、校风、制度、行为指导语等行为识别系统,创建“书香型”学校系列特色文化。

第三学年:

形成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思路的思想识别系统,融合省镇中制度特色、环境特色、活动特色,最终形成校园文化整体特色。

6.加强后勤基础保障,构建保障运行机制

1)工作举措

管理体制出效益

制定后勤服务考核标准,建立奖勤罚懒、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丰富师生节能环保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强化全体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科学预算供保障

科学编制各年部门预算及其执行监控,应收尽收,量入为出。严格食堂、门面、超市资金的归帐管理。

债务化解显成效

争取党委、政府和各界支持,开拓社会捐资来源,缓解办学资金压力。在120周年校庆(20129月)前还清5250万元银行贷款和1439万元工程欠款。

资产管理上档次

清理及核销校园改造后的淘汰资产,美化校园环境。完成校园改造项目的总体验收,并及时完成固定资产入帐手续。结合教育局有关要求,全面启用资产管理电子系统。开发并启用校内场所(包括宿舍床位)使用登记系统,提高使用效益。

基础设施大改观

涉及项目有校体育馆内部场地功能性改造,图书馆外墙立面整体改造,老学生宿舍公寓式改造,建筑体外墙清洗粉刷,桃李苑修补出新及水池防渗漏工作,食堂、图书馆、部分教学楼屋顶防水以及综合实验楼所有外走廊顶部改造出新等。

校园管理展新貌

精心准备,力争顺利通过省平安校园验收。创造条件,争创省A级食堂。在过道、走廊等公共场所布置结合校友资源的名言、简介等文化框。在师生中征集校园道路名称,完成校园道路指示系统的制作安装工作。广泛征集校园主要建筑物名称并制作安装。

办好校庆盛事

落实120周年校庆纪念物设计和制作,庆典活动环境、场地组织布置,庆典活动人员、车辆、食宿等组织安排等工作。

2)成功标志

第一学年:

出台后勤服务、考核标准。师生节能环保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得以拓宽和丰富。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得到强化。年度部门预算编制科学,执行监控有力。食堂、门面、超市资金的归帐管理规范。完成校园改造项目总体验收和固定资产入帐手续。校园沿街开发规划方案论证。校内主要建筑物名称制作安装。省平安校园验收顺利通过。

第二学年:

建立奖勤罚懒、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库存废旧校产核销、资产管理电子系统全面启用。体育馆场地、图书馆立面、老学生宿舍公寓式改造完毕。结合校友资源的名言、简介等文化框布置以及120周年校庆纪念物设计和制作完成。

第三学年:

节能、高效、服务管理机制基本成熟。20129月还清银行贷款、工程欠款。校内场所(包括宿舍床位)使用登记系统开发启用。迎校庆建筑体外墙出新、综合实验楼所有外走廊顶部改造。完成校园道路指示系统的制作安装工作。高质量完成120周年庆典活动场地、车辆、食宿等组织等工作。

四、学校发展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发展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等管理作用。各分管领导、职能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利用规划实施的契机,促进和加强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使两支队伍更具有战斗力。

2.制度保障

建立规划实施的分工负责制度、自评制度、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通过专人分工负责,年度目标自评,教代会民主监督,实施绩效与奖惩结合等方式,为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保驾护航。利用规划实施的契机,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建设,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创新以绩效工资制为核心的考核和分配制度建设。

3.后勤保障

积极探索后勤工作改革与创新,加强后勤队伍建设,适应学校发展新的更高要求。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主动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积极筹措经费。合理配置资源,合理使用办学资金,开源节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4环境保障

加强学校规划的校内宣传工作。将三年规划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通过宣传发动,让规划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取得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支持。构建学校与社会、政府、企业、社区、家庭间良好的公共关系,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附件:江苏省镇江中学三年发展规划实施年度评估指标一览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年度指标

2009.9-2010.8

2010.9-2011.8

2011.9-2012.8

推进德育层递性方案,德育课程特色鲜明

认真总结德育层递性目标实施以来的得与失

形成德育层递性目标管理理论体系,并申报省级课题

德育课程成为我校课程改革的亮点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

完成学生自主管理网络建设,自主管理成效明显

在自主管理的同时逐步明确学生自我教育的要求

学生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成为我校管理中的亮点

关注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成立阳光工作室,确保学生参加活动

师生关系和谐

每一个学生能健康快乐成长

切实落实家校联系,提高家庭质量

成立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

家长学校活动有计划

学校与家庭多渠道联系,效果明显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年度指标

2009.9-2010.8

2010.9-2011.8

2011.9-2012.8

 

完善方案

制定目标和方案,全员培训,合理分工

修订目标和方案,总结经验和教训

考核目标是否达成,方案是否科学

打造队伍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请课程专家讲学2次,外出参观学习2次,

加强理论学习,购买相关书籍

继续外出参观学习和请专家讲学,所有学科均有课程开发的核心成员

课程开发队伍成熟,成果显著,在各个学科、各类课程中均有物化成果

形成镇中特色的校本课程

每班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每人指导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申报关于课程建设的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35项。获奖论文案例50篇左右

编著30门校本课程,出版5门校本课程。召开课程建设现场观摩会,总结经验并推广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年度指标

2009.9-2010.8

2010.9-2011.8

2011.9-2012.8

 

制度创新

修订教学五认真实施意见,实行奥赛主教练制

修订工作量方案,落实学术研究制度

修订教学成果奖励方案,修订教师评价方案,国际交流初见成效

学科建设

落实数理化振兴计划,2010年高考数学要列市区第一,理化匹配率90%

重点建设英语组,缩短与同类学校差距

重点建设语文组,高考语文成绩要进入全市前三名

高效课堂

每学期检查四次,并做好记载,每个月全校点评一次

评选一批优秀备课组和优秀个人

两至三个教研组评为市级优秀学科组,总结推广优秀学科组经验

科学管理

全体教师制订个人三年规划,所有学科制订三年规划。强化有效教学,学科差距缩小,奥赛获一等奖15人,本二以上升学率55%

高效课堂占有较大比例,学科发展均衡,奥赛获一等奖18人,本二以上升学率58%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一流,教学特色鲜明,有一定比例的精品课,培养一批省市级名师,奥赛获一等奖20人,本二以上升学率60%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年度指标

2009.9-2010.8

2010.9-2011.8

2011.9-2012.8

壮大名师队伍

组建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和市骨干教师后备人员队伍,明确培养对象、目标和措施。考取教育硕士10-15

2010年获评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6人,考取教育硕士10-15

2012年特级教师获评2-3人,全校特级教师达8人以上,市学科带头人达16人,市骨干教师获评50人,教育硕士达100人以上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15人次的教师在省市基本功比赛和优质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20人次的教师在省市基本功比赛和优质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在近三年市新一轮基本功竞赛和省市优质课比赛中有60人次获一、二等奖,名列大市第一

构建高效课堂

全校初步形成高效课堂和有效课堂,好课率占60%以上

全校基本形成高效课堂和有效课堂,好课率占70%以上

高效课堂全面形成,有效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好课率占80%以上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两项国家、省级课题结题;申报5项省级课题和一批市级课题

5项省级课题和一批市级课题中期评估获得好评,围绕课题发表10篇以上高质量论文

十一五省市级课题结题,形成课题研究的物态资料,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并辐射周边学校

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80篇论文获省市级论文比赛和案例评比获等级奖,有30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100篇论文获省市级论文比赛和案例评比获等级奖,有30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120篇论文获省市级论文比赛和案例评比获等级奖,有30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年度指标

2009.9-2010.8

2010.9-2011.8

2011.9-2012.8

环境文

化建设

 

在学校校园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抓手,在硬件上营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环境

加强校训、校风、校歌的宣传与教育;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使校园的环境文化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

创建数字化校园,让科技服务于教育

制度文

化建设

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完善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校务公开制。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

从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方面着手,整合他律,强化自律,建设校园行为文化

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

精神文

化建设

通过名人访谈、名人事迹教育、名人事迹陈列等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继承镇中严谨朴实的校风和学风,提升学校精神文化层次

积极开展以学生、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铸造校园文化精神

对特色活动整体策划,通过录相、光盘、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展示我校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年度指标

2009.9-2010.8

2010.9-2011.8

2011.9-2012.8

健全节能、高效、服务的管理机制

制定服务、考核标准

建立奖勤罚懒、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

节能、高效、服务管理机制基本成熟

丰富师生节能环保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强化全部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按章理财,科学预算

应收尽收,量入为出,科学编制各年部门预算及其执行监控;

规范食堂、门面、超市资金的归帐管理;

争取各界支持,拓展社会捐资来源,缓解资金压力

顺利化解银行贷款和工程欠款

偿还剩余总量的三分之一

偿还剩余总量的二分之一

120周年校庆(20129月)前还清

高效理物,使物帐相投,资产盘活

完成改造项目验收,并完成固定资产入帐手续

库存废旧校产核销、资产管理电子系全面启用统

校内场所(包括宿舍床位)使用登记系统开发启用

完善基建规划,校园更整洁,建筑更协调,功能更实用

校园沿街开发规划方案论证

体育馆场地、图书馆立面、老学生宿舍公寓式改造

迎校庆建筑体外墙出新、综合实验楼所有外走廊顶部改造

提升校园管理,创建平安校园,物化历史印记,营造生态环境

省平安校园验收顺利通过;校园内主要建筑物名称制作安装

结合校友资源的名言、简介等文化框布置

完成校园道路指示系统的制作安装工作

迎接120年校庆

 

校庆纪念物设计和制作

庆典活动场地、车辆、食宿等组织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江苏省镇江中学2009至2012三年发展规划”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考到理想的学校!

相关推荐:

江苏中考江苏省盐城中学学校概况

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学中招公告招生计划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