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中学史略

编辑:sx_yangk

2014-01-24

全国各地的中考政策都各有千秋,每年都在不断做着调整。下面是精品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宁国中学史略,建议各位考生随时关注精品学习网。

安徽省宁国中学前身是宁国县立初级中学,筹办于1939年。七十年来,以校风俭朴、教风严谨、学风踏实和教育教学、体育运动成绩突出著称。追溯校史,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一、解放前的艰难创建期;二、解放后的改造发展期;三、文革十年动乱浩劫期;四、改革开放开拓奋进期;五、新世纪跨越式发展期。

一、解放前的艰难创建期(1939—1949)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攻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燃及皖南,大量难民流入本县。1939年秋,本县绅士贤达发起创办宁国初级中学、解决难童及本县青少年就学问题的倡议,得到县国民政府的支持。县长胡筱溪任办校筹备会主任兼校长。1940年,宁国旱情严重,办校筹备委员会克服种种困难,筹募建校资金旧币1.5万元,择城西凤形山原奉圣寺旧址修建校舍,校名为“宁国县立初级中学”。年底建成平房21间,修缮奉圣寺旧房约30间,初步解决了教室、学生宿舍、办公室等用房问题。

1941年初,方文冕任校长。暑期,方文浩任校长。9月,学校首次招收学生6个班,其中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共计322人。实行公费制,免收学费和食宿费。初一本县学生居多,初二、初三学生大部分来自宣城、广德等沦陷区和邻县旌德,还有驻军的子女。教职工20人,大部分来自外地。至此,作为大后方的前线和前线的大后方,宁国县几乎同时创办了3所中学,另两所为宁属六县(宣、郎、广、泾、旌、宁)联立中学和宁国私立徽光中学(校址均在宁墩),填补了宁国县中学教育的空白。10月,学生持教师自编油印讲义上课。鉴于当时形势,学校确定以“智、仁、勇”为校训。由于日机多次轰炸宁国城区,师生经常转移至树林竹园上课。本年,县民众教育馆毁于日机轰炸,其残存书籍移交学校。

1942年春,学校附设简易师范科,招收具有初中学历的学生1个班40人。下半年,学校成立“宁国县立初级中学白云剧团”,在校内外演出丁玲编剧的大型多幕抗日话剧《麒麟寨》,极大地激发了宁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年底,校刊《宁钟旬刊》创刊。冬,因宁属六县联立中学迁址旌德,部分学生转入本校就读。本年师生动手开辟5000平米操场,设篮球架、单双杠等体育设施,增加了早操和课外活动课,实行兵式操练。1943年秋,简易师范科改为四年制,收小学毕业生1个班48人。学校发展到8个班,学生367人,教职工增至25人,为建国前在校师生数最多的一年。10月,因入侵宣、郎、广地区的日寇蠢动西向,宁国形势吃紧,学校分地分批向山区集体疏散,局势稍定之后,于11月18日返校。在此期间,宁国县“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为国民党青年组织)分部乘学生疏散之际,推出鼓动学生入伍国民党“青年军”的计划,受到学校师生的抵制而流产。本年,狮桥乡绅士胡松亭向学校捐资旧币1万元。学校还组织师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荒10亩,种植蔬菜,饲养猪羊。1944年2月,杨兆庆接任校长。3月19—25日,学校开展“国语运动周”活动,举办了国语演讲、国语朗诵比赛和注音识字宣传。8月,学校初一始业的41级初三毕业班58人毕业。教员赠联:“凤形山上不见凤,惟见劳燕双双分飞南北;鸭绿江中何见鸭,但有敌舰艘艘航驶东西”激励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本年,学校体育代表队35人参加了皖南区首届运动会。

1945年2月,因私立徽光中学停办,部分学生转入本校就读。5月,邑民李盛芬、吴成华、汪森宾向学校捐赠水田90亩,每年可收租谷140担。11月,学生多次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抗议校方贪污办学经费和学生粮食,与校方发生了冲突。校方不仅不接受学生的合理要求,反而认为学生是故意捣乱,怀疑在学生中影响较大的学生会主席、初三甲班班长张新民被新四军“赤化”,加上张新民拒绝写《劝中共悬崖勒马》的壁报文章,与县党部派来的公民课教师赵飞瀚和训导主任贾岐山发生矛盾,经校方策划,由校长杨兆庆通知张新民被开除出校。消息传出后,学生义愤填膺,强烈抗议。校方看众怒难犯,先以妥协为假象,暗中勾结县党部。县长刘烈令县兵团中队长宋健带兵包围学校,随意开枪射击,武力逮捕学生7名。事态扩大,社会反映强烈,县政府遭到舆论谴责。迫于社会压力,被关押的学生4天后放出,但余波未平,校方竟然将张新民等11位学生开除。这就是解放前宁国县立初级中学校史上有名的“冬月学潮”。本年,师范科停止招生。学校教职员以“自行劳动”为原则,再次进行农业耕作,农具由学生自备,田地由学校租借和利用公地,收入用于改善师生膳食。

1946年1月,凤鸣岗任校长。6月,学校连同县教育界抗议县政府压发1年公粮和教育经费,获省政府支持,县长、财政科长、教育科长等人被处分或撤职。9月,胡荣庭任校长。是月,简易师范科与学校分开,单设宁国县简易师范学校。1947年初,本校与城关其他学校教师及社会名流成立宁阳学艺社,开展时政讨论和教育学术研究,开宁国校际教研之先河。5月,学校和简师17名学生组成宁国县体育代表队赴屯溪参加皖南区运动会。是月,“三青团”宁国县分团部在学校建立基层组织2个。9月,胡守淦任校长。学校各类校舍增至68间,各类教学设备增至721件,但因原沦陷区学童及驻军子女相继毕业或回迁,学生减至198人,教职员减至19人,为建国前在校师生数最少的一年。1948年9月,县立简易师范47级学生42人并入本校,改名为“宁国县立初级中学师范班”。11月3日至5日,学校举行首届秋季运动会,设田径及球类比赛项目10项,参赛运动员250人,为建国前宁国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本年,因简师的并入,在校生增至300余人。

从1939年着手建校至1949年4月宁国解放,学校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在因旱灾造成的饥荒的日子里,在日寇频繁空袭的轰炸声中,山城军民勒紧腰带,以不屈服列强的决心,创办了本县首所全日制普通中学,使本县和沦陷区学童得以入学。可是,抗战胜利不久,内战爆发,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学校办学日趋艰难。尽管如此,经过教职员的共同努力,学校办学规模仍保持在300人左右,并培养了638名初中毕业生,另有195名学生曾先后在校就读。第一代学校教育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为学校所做出的拓荒意义的业绩,应永载宁国教育史册。

二、解放后的改造发展期(1949—1966)

1949年4月23日,宁国解放。校长胡守淦组织师生护校保校,学校财产未受任何损失。5月13日,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胡守淦留任校长。因县国民政府长期的反动宣传和部分民众对县人民政府的误解等诸多原因,学校由8个班锐减至4个班,学生由341人锐减至205人,学生流失率达40%。为此,学校教职员奉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令,深入学生家庭,动员流失学生到校复学。暑期,全校教师参加宣城专署举办的研究会,开展政治业务学习。8月,学校更名为“皖南区宁国中学”。9月,学校取消公民课、军训课,开设政治课、体育课,并开始以新的观点解释文学历史及自然科学。是月,学校取消民国时期的公费生制,首次实行由政府发放的人民助学金制,全校8%的学生每月享受人民助学金(折合30至120斤大米的四等级有价票卷,后改为现金发放)。是月,学校建立共青团支部。

1950年2月,学校由凤形山迁至城西明伦堂(学校初中部现址),改校名为“皖南区宁国初级中学”。张欣晨任校长。是月,学校招收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各1个班,同时撤消师范班,在校学生减至百余人,为建校史上在校师生数最少的一年。暑期,全校教师参加宣城行署举办的中学教师暑期训练班学习。1951年8月,江长达任校长。秋,学校开始成立教研组和学校教育工会。下半年,学校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号召学生晚婚晚育。但本学期仍有3名女生因分娩而休学。从本年起学校结合国庆节、苏联十月革命节和“一二.九”运动等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52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学校更名为“安徽省宁国初级中学”。1953年5月—7月,学校7次组织教师集中收听省广播电台关于《教育学》、《共产党学习》的广播讲座。从本年开始,学校贯彻执行毛主席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在学生中开展“创三好”活动。1954年2月,学校团总支组织学生给宁国籍志愿军战士写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是月,学校开始推行少年广播体操。8月,宁国初级师范停办,初师三年级2个班101人,并入本校设立附设师范班。

1955年3月,初三学生许奎仁的美术雕塑《热爱和平》送京展出,并获团中央奖励。6月,学校开始实施教育部首部《中学生守则》。从本年起,学校开始召开家长会,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本年,新建8个教室的两层砖木结构教学楼1幢,开辟了面积约16亩的运动场。1956年8月,高中招生由地区统一组考,学校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成绩列全区第二。9月,学校首次增设高中班,招高一新生1个班54人。是月,学校建立党支部,甑清川任支部书记。

1957年2月4—10日,学校组织教师30人到离校10里(最远130余里)以外地区,对学生进行家访,共访问家长136人,占家长数的70%以上,密切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下半年学校开始进行反右派斗争,4名教师被错划右派。11月,学校经省批准为完全中学,改用现名为“安徽省宁国中学”。12月,初三学生刘德修、高一学生邵汉铭被发展为中共党员,此为学校党支部在学生中发展的首批党员。1958年初,“大跃进”之风刮进校园。学校师生积肥6万多斤,支援西津农业生产。3、4月间,全校师生777人组成3个采茶大队支援茶区生产外,还在南门山岗开荒14亩,在凤形山开荒129亩,加上接收省农场南门山岗土地165亩,学校农场面积达308亩。(农场土地后陆续划给上海三线厂,县农校和建材厂使用)。9月起,学校响应“全党全民大办钢铁”的号召,全校师生先后3次停课38天,昼夜大炼钢铁。10月底至11月初,组织300多名师生下乡突击“三秋”,收割晚稻2096亩。

1959年2月7—9日,春节学校放假3天 ,其余寒假时间,师生皆留校学习和劳动。是月,学校有20名学生服现役,是建校史上参军人数最多的一次。7月,首届高中毕业生44人毕业,38人考入高等院校。10月,芜湖地区组织高三年级统考,学校成绩名列地区第二。本年,高中增至3个年级5个班,初中14个班,在校生发展到1026人,教职工57人,在校师生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至此,学校已成为一所较大规模的完全中学。1960年上半年,为贯彻中央“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学校师生集体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仅高三毕业班就3次采茶68天,校内外其他劳动30多天,一学期劳动时间占60%以上。7月,第二届高三毕业班52人毕业除1人身体不合格外,其余51人全部考入高等院校。12月,学校开始兴建大礼堂,全校师生积极投入建堂劳动,大礼堂于两年后竣工。

1961年初,为度过全国大饥荒,学校将花园、操场全部辟为菜地,但仍因粮食匮乏,师生食不果腹,身体浮肿无力,被迫停开体育课,取消早操、课间操及课外活动,致使师生健康状况极度恶化。本年高考体检,不合格的学生占13%,因某些缺陷而限报专业的学生达65%。4月,学校劝退初中农村户口超龄(16周岁)学生回乡充实农业劳动力。1962年下半年,学校举办《王若飞在狱中》、《把一切献给党》两次大型读书报告会,以革命先烈的事迹教育学生。本年,学校正确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大压缩劳动时间(采茶半个月,校内劳动半个月),确保9个月的教学时间,基本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恢复体育课,并开展校内、校际单项体育比赛46次。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辞,学校立即开展“学雷锋、做雷锋”的学习活动。1964年初,学校按照毛主席“教育要改革”的指示,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扭转“反右”斗争,特别是大炼钢铁以来只要劳动、不要读书,只搞运动、不搞教学的混乱局面,对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月23日,学校举行建校纪念日庆祝晚会,师生同台演出话剧《千万不要忘记》。1965年5月,学校田径代表队获地区中学生运动会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本年,结合民兵训练,学校多次有组织地开展野营、射击、爬山、通讯、游泳等体育课外活动。

从1949年1956年,是学校从整顿改造到稳步发展的时期。学校通过接管、改造,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初步改善,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极性。从1957年到1965年,“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影响给学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取得的成绩仍然是主要的,特别是广大师生在下乡支农中表现出来的忘我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三、文革十年动乱浩劫期(1966—1976)

1966—1976年的10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浩劫时期,学校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学校财产受到严重损坏,教师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1966年5月初,全校师生投入批判所谓“三家村”运动,“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6月,揪斗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大字报布满校园,受批判的教师被监督劳动,行政干部全部靠边。7月20日,学校教师参加县委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批判所谓“文教战线的黑线”学习班,历时70天,本校多名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7月下旬,一部分教师被抄家。8月10日,县委派出工作组进驻学校,发动全校师生揭学校所谓“阶级斗争的盖子”,揪斗教师的事件不断发生。8月底,工作组撤离学校,胡祥根任书记兼校长,同时成立“宁国中学文化大革命委员会”,学生桂再有任主任。不久,红卫兵走向社会,大搞“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城关大多数文化古迹遭破坏。 9月16日,学校部分师生在校内外贴出《炮轰宁国县委 司令部》的大字报,批判县委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时称“9.16”事件。11月3日,学校选派部分学生赴京参加毛泽东主席第六次对红卫兵的检阅,留校师生也纷纷外出串连。11月20日,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一部分受批教师和学生将原工作组成员和县委主要领导揪回学校进行批斗和人身摧残。是月,学校开始成立各种名目的红卫兵“造反派”组织,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错误口号煽动下,开始揪斗“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67年3月,根据中央、省、县“关于一九六六年中等学校招生工作一律作废”的相关指示,学校初一、高一学生被退回原毕业学校,参加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就是取消了他们的学籍。5月,学校红卫兵造反派组织分成两大派:一是以高三学生为主的“红旗兵团”,一是以高二学生为主的“11•20革命到底联络站”(简称“革联站”)。两派在江青“文攻武卫”口号的煽动下,处于对峙状态,学校工作停顿。6月,学校师生学习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即《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开展对所谓“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大批判运动。是月,各地武斗相继发生,学校已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损失惨重,校园花圃被毁,教室、办公楼变成武斗“碉堡”。此种混乱局面长达1年之久。

1968年8月20日,学校制定学习毛主席著作、天天读、早请示、晚汇报、碰头会等制度。是月,两大派经过协商,成立“宁国中学革命委员会”,胡祥根任主任,学校两大派各1名学生任副主任,主持学校工作。同时,首批工农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学校,工宣队每半年一换,至1977年6月止。9月,进行“清理阶级队伍”,先后有47名教师被迫回乡或下放,8名教师停教,约占教师总数的40%,大大削弱教师队伍。10月12日,县委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会后,学校66至68三届城镇户口的高、初中毕业生745人,分两批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1月,在两年未招新生之后,学校开始招生(改秋招为春招),共招66至68届小学毕业生557人,按军队班、排、连建制,分成3个连、13个排进行教学。

1969年下半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学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挖了可容700余人的防空壕230米,在南门山岗挖了100余米的防空洞20个。11月,县工农兵讲师团进驻学校,讲授工农业和军业基础知识,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1970年5月 校办工厂生产出首批农业增收化学产品“920”。本年,改体育课为军体课。各连学生两次下乡拉练,开展学军活动。1971年初,采取群众推荐和领导批准相结合的方式,招高一新生3个班178人。同时,改连、排建制为年级组。初中恢复三年制。上半年,校农场收割水稻、黄豆等农作物共计26300余斤。下半年,学校在南门山岗重新开荒70亩。“9•13”事件后,学校组织师生下乡宣传毛泽东主席的军事路线,批判林彪的军事路线。本年,学校师生排演《红灯记》、《沙家浜》等京剧样板戏,在校内外演出。

1972年3月3—9日,学校师生1100余人举办“头等大事学习班”,深批林彪“571工程纪要”。9月,陈绍平任校革委会主任。是月,学校男女队均获地区中学生篮球赛第一名。本年,学校开办业余体校,设篮球班20人,田径20人,配专职教练2人,此乃宁国县业余体校之前身。1973年10月,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学校广泛开展“批林(林彪)批孔(孔丘)”运动,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本年,学校男子手球队获省中学生比赛第一名。男、女篮球队获徽州地区中学生比赛第一名。男子足球队获芜湖赛区中学生足球赛第一名,参加省中学生足球赛获第三名。1974年,学校男子少年排球队获地区竞赛第一名,又代表地区参加省竞赛获第二名。1975年3、4月间,初一、初二年级各进行了为期1月的军政训练。3月27日至4月5日,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前往梅林戈驻开门办学。6月,学校建城地震测报站,并向全体师生宣传和学习地震知识。11月,学校开办各种专业班(有电工、拖拉机、土壤、肥料、测绘、民师等)。这些都直接干扰了普通班的教学秩序。

1976年3、4月,高一年级分班级先后到县农机厂学工1周。4月,袁清超任校党支部书记。7月,为纪念毛泽东“七.一六”畅游长江十周年,学校组织师生参加了县委主办的千人横渡西津河盛大游泳活动。9月18日,学校举行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并集中半月时间开展“继承毛主席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群众性教育和学习活动

从1968年到1976年“四人帮”垮台这一段时间,虽然已恢复招生,也开始上课,但由于“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运动频繁,加上“读书无用论”的泛滥,一时还难以挽回这场浩劫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损失,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想影响,教育事业受到极“左”政治运动的频频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从而使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四、改革开放开拓奋进期(1977—1998)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在中共中央“拨乱反正”方针的指引下,进入一个整顿、恢复、改革、奋进的新阶段,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1977年2月,按全国统一部署,学校开展揭批“四人帮”活动,对“文革”进行拨乱反正。11月,学校男子手球队获省中学运动会手球比赛第一名。12月,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校部分历届学生参加了考试。1978年6月30日,学校被徽州地区确定为重点中学。恢复高考后,首届应届高二毕业生123余人,升学16人。8月,高一招生4个班,确定其中2个班为重点班,优先在全县统招。本年,撤销学校革命委员会,恢复学校原行政机构和行政干部称谓,陈绍平任校长。1979年2月27日,为了把学校工作转移到教学上来,学校制订《教师工作量的试行规定》和《教职工考勤制度》。上半年,因教室未建成,初一新生在家自学1学期。下半年,学校大力整顿“三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质量开始回升。本年,学校教职员中的冤假错案逐步得到纠正和平反,一批中老年骨干教师重登讲坛。

1980年7月21日,以本校队员为主力的县男子手球队获宣城地区中学生手球比赛第一名。9月,学校开展为期两周的《中学生上好一堂课的要求》的集中学习活动。10月,刘廷惠任校长,陈绍平任党支部书记。1981年8月,高中恢复三年制,面向全县择优招收高一4个班180人,面向城关及周边地区招收初一4个班200人。12月,学校男子手球队获宣城地区中学生手球赛第一名,并作为主力组成地区队参加省中学生手球比赛,亦获第一名。本年,投资8万元,兴建面积为800平方米的科学馆,次年竣工。新建7间男生宿舍和16间教师宿舍。

1982年3月 学校首次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此后形成惯例,沿袭至今。4月,学校设立文明检查岗,开始对学生每天上学时的仪容仪表、佩戴校徽等情况进行检查,此项制度经逐步调整、完善,沿袭至今。5月,学校以整顿教风为中心,制定《宁国中学岗位职责》22条,后逐步增至29条。本年,学校男子排球队获省中学生比赛第一名。1983年3月,学校首次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学雷锋、赶先进形成高潮,并延续多年。8月,包益发任校长,胡名津任党支部书记。9月,学校建立高三办公室,成立毕业班领导组,此项做法沿袭至今。是月,语文组举办《高山下的花环》读书报告会,通过艺术形象的分析,使学生接受熏陶。1984年3月7日,校体育教师沈永杰就任国家女子手球队教练,并率队夺取当年洛山矶奥运会第三名。4月,援建宁国水泥厂的日本国代表赠送日本樱花两株,植于校园。上半年,学校筹建钢锻厂并投产。该厂经营5年,营利2万余元。9月,在全县优先招收初一新生45人为重点班,此后连续招收两届。

1985年4学校建制科学馆。7月,学校建制生产处。9月10日, 学校庆祝教师节,此后形成惯例,沿袭至今。本月,以整顿学风为中心,学校制订并施行《宁国中学十项常规》,从到校、课堂、自习等10个方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本年,学校被评为安徽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安徽省中等学校先进集体。1986年上半年,地委、县委宣传部拍摄《宁中思想政治工作纪实》电视记录片,充分肯定了本校的政治思想工作。7月,在学校西区建成3幢18户教师宿舍楼。12月31日,学校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本年,新建北极冷饮厂,后因经营不善,3年后破产。1987年5月,学校设立电化教室。9月,学校初中取消在城关及周边地区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划片录取。12月,学校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本年,应届毕业生报考209人。达高中中专分数线118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学校党支部改为党总支,胡名津任书记。

1988年3月学校首次设立校警岗位。7月,新建1幢4层教学楼,总面积2360平方米,总投资38.5万元,次年初竣工。全校体育达标率为93.2%,创建校以来学校体育达标率的最高记录。本年,学校被评为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1989年8月,阮观明任校党总支书记。9月,学校教师改教研组办公为年级组办公。1990年1月,学校建制政教处。3月,校团委在平兴乡滨口村县共青林地基地植树5亩。是月,学校《教苑》创刊,每学期出刊1期。8月,校长包益发调离,副校长洪启潮主持工作。9月15日,学校部分师生参加“亚运之光”北京亚运会东南路分火炬在我县传递交接仪式。10月,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学校严格执行升降旗制度。11月,为实现“三结合”教育网络化,学校首次举办家长学校。

1991年2月,洪启潮任校长。10月21至26日,学校科学馆首次举办“电教开放周”活动。本年,学校被省教委评为电化教育先进集体。新建2030平米的商住楼,总投资76万余元,次年竣工。1992年3月13日,学校学生业余党校第一期正式开学。是月,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任新民为学校题词:“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6月,学校聘请省心理测量中心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本年,电化教学达国家一类标准。1993年3月21日,学校编印《管理制度专辑》,收录学校各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18项,规范学校管理工作。9月,李为民撰写的中学生智能训练及应试指导丛书《高中化学分册》,计35万字,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1月30日,学校首次举办18岁成人宣誓仪式,该活动此后每年举行1次。7月,优先统招高一新生45人,学校首次开设“特招班”。 9月,男、女学生公寓竣工,总建筑面积3300多平米,总投资175万余元。12月,学校首次开展“校园之星”评比活动,此后每年举行一次。本年,贾维忠被省教委授予“特级教师”称号。1995年5月,面积2030平米的科学馆动工,次年竣工。9月,学校建制教科室。12月,教研室举办首届全校教师优质课“百花奖”评比活动。是月,学校首次举办文化艺术节,此后每年举办1次。本年,学校首次组建年级家长委员会,并制订《家长委员会工作试行草案》。学校建成全省第一个多媒体计算机室,学校电教设备配备达国家一类标准。1996年1月,3月25日,学校组织全体学生举行“告别三厅(录像厅、舞厅、卡拉OK厅)二室(游戏机室、桌球室)签名仪式”。省电视台作了报道。5月,校男子篮球队获地区中学生篮球赛第一名。

1997年1月8日,学校教职工百套安居楼工程开工,两年后竣工。4月,学校被中国考试专业委员会确定为“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研究单位。7月,高考应届本科达线107人,本科达线首次突破百人大关。12月15日,德国友人温德勒先生应邀来校参观访问。1998年4月,学校承办宣城地区第三届中学生“宁中杯”篮球赛,校女队获第一名。是月,学校被命名为安徽省现代化教育实验技术先进学校。5月,李为民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是月,学校建制图书档案馆。为增强透明度,学校首次建立“校务公开栏”,及时公布校内大事,此项制度沿袭至今。11月,学校首次举办教学开放周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全区96所中学1000多人来校听课观摩。12月11日,澳大利亚联邦曲德郡政府市长麦克斯一行来校参观。

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拨乱反正方针的指引下,学校排除了极左政治运动的干扰,建立健全了各项教育教学制度,逐步将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方面来。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教育资金的大量投入,学校综合办学能力迅速增强,教学质量逐年攀升,终于跻升皖东南一流完全中学行列,为新世纪学校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新世纪跨越式发展期(1999—2009)

20、21世纪之交,在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学校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建校办学的重大举措,实现了新世纪学校跨越式大发展。

1999年6月,市政府决定:学校与宁阳中学合并,高、初中脱钩分离单独办学,统一班子,统一管理。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宁国中学推进素质教育重实效》的新闻报道。9月12日,《安徽日报》发表《宁国中学强化素质教育创佳绩》的报道。10月,编辑印刷教师《教学论文(第二集)》。本年,高考本科达线189人,达线数首次居地区完中榜首。特招班学生50人,全部达本科线,其中45人达重点线。2000年4月19日,合并后的学校实验楼开工典礼在原宁阳中学举行,拉开学校迁址建设的序幕。7月,本校与宁阳中学正式实行两校合并办学,学校一跃成为皖东南办学规模最大、师生人数最多的学校。8月,两校合并后的校领导班子正式成立,李为民任校长,马洪根任副校长,主持初中部工作。9月,高一年级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并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申报课题69项,全部结题。是月,为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调整作息时间,每节课由45分钟改为40分钟。9月10日,“宁中盛典——六十周年校庆大会”召开。地委、市委相关领导及新老校友近千人出席庆典。10月中旬,校男、女队双双获得宣城地区第四届中学生篮球赛第一名。11月23日,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首次成立国旗护卫队,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年底,投资分别为266万和413万的女生公寓、实验楼竣工,面积分别为2974和4638平米。

2001年4月,全校师生参加党总支组织的揭批邪教“法轮功”大会。是月,校教职员工为校新址建设集资270万元。高考应届本科达线247人,再次位居宣城市各完中榜首。9月,一校两部顺利脱钩。初中部留原址办学,高中部迁原宁阳中学旧址办学,两部相对独立,中层班子调整到位。本年,校篮球队获宣城市第五届“奋飞杯”高中篮球赛男子组第一名。2002年1月14日,学校通过省级示范高中的评估验收。5月,学生食堂、男生公寓交付使用,面积分别为560和3920平米,造价分别为220和290万元。是月,原兴宁中学并入学校初中部。本年,高考达线367人,其中应届本科达线272人,连续两年位居宣城市各校之首。2003年5月,陈光辉获安徽省特级教师称号。8月23日至25日,学校承办安徽省青少年航空、航海、车辆模型锦标赛。全省8个地区20个代表队计25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9月26日,学校承办安徽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是月,学校率先在全省实行课间操改革。10月下旬,实验楼、行政楼计算机区域网接通,校网站初步建成。12月20日,校报《南山风》创刊。本年,新建图书信息大楼,总面积3862平米,造价542万元,两年后竣工。

2004年3月,省委、省政府授予学校第六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称号。3月4日,校园扩建主体工程暨由中鼎公司夏鼎湖先生捐建的鼎湖楼奠基仪式隆重举行。该楼当年9月9日竣工并交付使用。整个扩建工程亦于当年年底基本完工,被省教委誉为“宁中速度”。 5月,章小明任学校初中部校长兼支部书记。6月,学校特招班由1个班50人增至两个班100人。是月,电教楼竣工,面积1392平米,造价148万。8月,钟时珍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安徽省体委授予学校2004年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单位称号。10月都市阳光董事长马振明捐资15万元铺设宁中小区门前水泥路。2005年1月18日,省市专家组一行10人来校对陈光辉、吴云驾和钟时珍、汪秋明分别主持的两项省级课题进行现场鉴定验收。年初,党总支和教研处启动培养青年教师星级达标工程。6月,学校新大门正式启用,教职员工实行坐班考勤制,此项制度延续至今。7月15日至11月20日,党总支开展为期三个阶段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周大志任学校初中部党支部书记。8月,钟时珍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0月,飞达集团捐赠学校教职工每人雅戈尔西服1套。12月16日,宁国市新华书店校园书屋正式入驻校园,《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作了相关报道。

2006年4月,学校获安徽省第七届省级文明单位称号。5月,李为民被认定为安徽省特级教师。6月,陈光辉、周友金主编的《课课通.政治生活》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月,学校出台“名师津贴补助办法”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暑期,学校初中部校园改建工程开工,两年后竣工。9月,学校报告厅竣工交付使用。面积为768平米,造价70万。10月26日,市政府召开市第13 届人民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做出免除本校因校园扩建工程所负债务的决定。10月28日至30日,学校成功承办宣城市第二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学校代表队分获男女团体第一、第二名。是月,学校主持召开皖南八校联谊会,全省52所高级中学代表入会。

2007年3月,黄庭香教学论文集《走进阅读与写作》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5月,投资300余万元的塑胶运动场开工,9月峻工。6月,清华大学兆伏电子公司总裁宫龙先生捐赠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脑30台。是月,学校为一线教师配备手提电脑总计100部。7月,市政府投资的学校外广场工程开工,9月竣工。应届高考本科达线608人,首次突破600人大关。11月14日,学校首次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900余名学校家长来校参观、听课。本年,钟时珍捐赠学校图书260册,价值5700元;周惠捐赠学校图书265册,价值5000元。

2008年4月,学校被评为第八届安徽省文明单位。5月19日,学校举行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仪式,师生共捐款123600元。6月,学校更新电教馆设备,添置130台方正品牌计算机。7月,应届高考本科达线639人,名列宣城市省级示范高中前茅。其中,一本上线186人,一举包揽了2008年宣城市文理科状元和理科总分前三名。在宣城市文理科各前10名考生中,我校占据1/2。创造了皖东南高考“宁中神话”。本年,李为民当选安徽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

宁国中学史略由精品学习网独家发布,敬请同学们关注!

标签:宁国中学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