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解析11

2012-03-09 17:43:18 字体放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6道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心理发展的概念及特征。

【答案解析】: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巾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存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J二发生的,而且义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止时问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37.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2)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38.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案解析】: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操作模仿是指仿效教师示范的操作活动结构,在头脑中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初步的动觉映象。模仿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

(3)操作整合。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瓦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39.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解析】:(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学校的气氛、教师的管理方式、学习活动安排等都影响学生的创造性。

(2)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可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由此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

(3)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40.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单。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最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41.简述罗森塔尔效应。

【答案解析】: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巾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