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习题及解析(6)

2012-03-09 10:33:40 字体放大:  

8.我国“校校通”工程提出争取在【A 】年前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A.2010

B.2015

C.2008

D.2005

【答案解析】:我国“校校通”工程的具体目标是: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与互联网联通;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条件较差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9.学校的【A】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A.精神或观念文化

B.物质环境文化

C.建筑与设计文化

D.自然生态文化

【答案解析】: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精神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而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哲学,它决定着学校的性质、发展方向和发展高度。

10.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属于班级【B】。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松散管理

【答案解析】:所谓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

11.德育学家【D】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德育的体谅模式。

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彼得.麦克费尔

【答案解析】: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关。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12.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A】的问题。

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答案解析】: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

13.我国【C】时期的学校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国民党统治时期

【答案解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所谓“明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封建社会,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五伦”中最基本的是“父子”和“兄弟”两伦。要求子对父孝,弟对兄悌。家庭中的“孝“和“悌”应用到社会上,便是臣对君要忠,民对官要顺。两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14.古代【C】的教育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答案解析】:斯巴达是古希腊奴隶制最大城邦国之一,为镇压奴隶的反抗和异邦的侵袭,斯巴达把每个城邦变成了一个大军营,每一个斯巴达人都将通过长期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而成为士兵。就连斯巴达的教育也以培养凶悍的军士著称于世。

15.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实施的评价是【D】。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静态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解析】: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它可以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