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原创专栏

七年级期末必备!晋教版地理认识地图知识点

来源:51EDU精品学习网

2018-01-16

想要学习地理知识,大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要学会使用地图,地图上的标志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今天就来教大家认识地图,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学习。

知识点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图例和注记

二、地图的种类

(一)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以等高线图为例。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基本概念

a. 海拔高度也即绝对高对: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b. 相对高度:两个任意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是一个相对概念。 c. 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等高线除陡崖外都不能交叉。 d. 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都相同。

(2)地形类型及其等高线

平原: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的地形;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山地: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 高原: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

(3)等高线与坡度之间的关系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a. 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b. 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注意: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指示斜坡降低的方向。示坡线通常绘在沿山脊及山谷线的方向上, 它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通过识坡线区别山地和盆地。

c. 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

d. 山谷和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e. 陡崖: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的地方。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方法:(n-1)d ≤ΔH<(n+1)d (n表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 表示等高距)

三、地图的作用

1.可以组成整体、全局的概念,也就是确立地理信息明确的空间位置。

2.获得物体所具有的定性及定量特征。

3.建立地物与地物或现象与现象间的空间关系。

4.易于建立正确的空间图像,学习规律。

总结:地图是表达空间想象能力的一种功能,它把想象能力转化成书本实际知识。

课后练习

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3题。

区域示意图

1.某工程队拟在上面等高线图中A、B两地间修建一座桥梁,桥面与其下方谷底的M相对高度可能为(  )

A.50m              B.100m            C.150m            D.200m

2.野外科考队员夜晚在A地观测到北极星在B方向的上空,A地在M地的 (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3.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该流域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可能是(  )

A.地震             B.火山             C.洪涝             D.泥石流

答案 1.B 2.C 3.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A、B海拔在200~250m之间,M海拔在100~150m之间,由此可知桥面与谷底M的相对高度在50~150m之间。第2题,北极星在B方向上空,即图右侧为正北,A地在M地西南方。第3题,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

认识地图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大家在学会知识点后一定要就是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更多精彩内容会持续为大家更新,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