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原创专栏

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2017-11-10

Ⅴ、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任务,熟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二、导入

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名篇佳作与秋有关。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秋声、秋色、秋形在不同的地域绝然不同,在不同的人眼中,亦有着不同的风味。

三、感知

1、 美文不厌千遍读,由乐入文,配乐朗读文章,教师范读与学生交叉朗读结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一种情境之中)

2、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的特征是什么?文中有表述吗?(点出第一段的作用)

(清、静、悲凉)

追问:“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别”——与谁比较?

(南国之秋及其特点)

四、品味景与情。

1、如果要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蓝本,让你拍摄一部《故都的秋》的短纪录片,你会

选取那些场景与画面?主要的色调是什么?(归纳、概括,将景物涵盖到画面中去)

(小院静坐赏秋色

槐花落蕊扫秋意

蝉声嘶哑唱秋残

雨后闲人说秋凉

小枣淡黄展秋颜)

追问: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自己魂牵梦萦的是故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那为什么作者却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对其着重描写,而是选取故都街头巷尾、寻常巷陌、普通人家、都市闲人等景象呢?(感知作者的独特视角与细腻感触)

(其一,这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哀”,那些著名风景还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难以表现作家的这种思想。

其二,那些著名的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家把它们挖掘了出来,集中了起来,使人更深刻地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其四,名胜风景不易激起读者的共鸣,没有去过的人则无法想象与体会,而这些寻常景象读者在生活中过多过少都见过、体会过,容易引发读者的想象与共鸣。

其五,故都的秋味,一个地方真正的“味儿”到底在哪里?)

2、 你认为郁达夫最喜爱哪一场景,哪一幅图最为有秋味,为什么?(a.请学生仔细品读画面,可从每一场景所涉及的意象及其修饰词语、侧重特点等方面谈。学生要有所取舍,就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将作者心灵、作品表现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贯通的一种方法。b.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探寻作家心灵密码,通过触摸具体的语言文字触摸作者的心灵。

追问:一个人的喜好,必然与他的性格、经历、审美取向都都有关系,要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了解郁达夫这个作者。

a.文章中哪些地方能让你看到他的性格?(补充其人生经历等)

b.文章中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受到他的审美取向?(点拨12段在文中的作用:故都之秋的文化渊薮,代表着一种中国传统的审美旨趣,题目)

总结:人生之秋的“惺惺相惜”与文化之秋的审美倾向,代表了作者所向往的生命形态,所以他才如此挚爱、赞颂故都之秋

五、写法探究

如果说这是一篇成功的让我们领略了故都的秋之秋味的散文,那么它的成功之处在何处?

(预设学生可能说到的答案:

从多方面描写;动静结合;正反对比。

对于所写的东西一定要真实地体验过;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

要有纤细的感受力,能写出听觉、视觉、触觉;能寄情于景。

用心感受所喜爱的事物;观察细致入微。

巧妙的构思;恰当的表达;真情实感。

语言平淡而不失韵味;描写景物入木三分。

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注重细节描写。

懂得比较、反衬;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格。”

观察得细致;体验得深刻;热爱得真挚;表达得细腻。)

标签:高中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