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病机制:2013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要点

2013-04-12 14:07:40 字体放大:  

【摘要】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是ICU中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病人均经机械通气治疗。有肾衰、肝衰、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心功能衰竭、休克、胃肠功能衰竭、DIC者认作是器官系统衰竭。

1. 机体炎症反应和抗炎症反应失衡

应激因素作用于机体,激活炎症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一定量致炎因子,如TNFα、IL-l、IL-2、IL-6、IL-8、LTB4和PAF等,有利于杀灭细菌。炎症细胞过度激活后释放大量致炎因子也可损伤机体组织细胞,产生SIRS.适量抗致炎因子如IL-4、IL-10、IL-13、可溶性TNFα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β等,可控制炎症发生或发展,有利于机体恢复。抗致炎因子释放过多,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活动。致炎因子产生不足,使机体免疫状态受抑制,抵抗力下降,不能杀灭入侵机体的致病菌,即可发生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

SIRS和CARS二者平衡时,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SIRS增强可引起休克、细胞凋亡和多器官功能障碍。CARS过度增强可使机体免疫功能障碍或衰竭。SIRS和CARS相互作用增强,会对机体产生更严重损伤,称为混合性拮抗反应综合征(MARS)。SIRS、CARS和MARS最终都可引起MODS或MOF.

2. 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和感染时,产生强烈应激刺激,使重要器官和组织血流灌注减少,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一些机体组织器官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细胞结构破坏和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此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通常认为,持续缺血后再灌注对器官损伤和MODS发生较缺血本身更重要,其主要致病机制是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细胞内钙超载和中性粒细胞活化。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主要有以下途径:

①黄嘌呤氧化酶激活:缺血-再灌注后,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缺血时细胞内三磷酸腺苷代谢物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生成大量黄嘌呤和氧自由基;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再灌注时,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发生障碍,电子传递链损伤,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可与细胞多种成分发生反应,导致细胞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促进细胞内钙超载,破坏细胞骨架,干扰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使ATP生成减少。

③中性粒细胞激活:氧自由基激活补体,活化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更多氧自由基。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产生多种毒性物质(如氧化剂和颗粒酶)引起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凝血过程,广泛微血栓形成,加重组织、器官缺血和缺氧。广泛大量细胞损伤或死亡导致MODS或MOF.

3.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易位

肠道内有l08种需氧菌和1011种厌氧菌,是体内最大细菌和内毒素贮库。正常情况下,完整的肠黏膜具有屏障功能,能阻止肠腔内致病菌进入血流。血容量减少l5%时,肠血流量减少40%.肠缺血时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和通透性增高,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严重感染病人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溶解释放大量内毒素。肠蠕动功能障碍、肠黏膜损伤和免疫屏障功能障碍是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易位的主要因素。

4.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体内外刺激因素触发细胞预存的死亡程序执行“自杀”的过程,是机体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确保正常生长和发育而发生的生理或病理细胞死亡方式。在凋亡过程中无细胞内容物外漏,不伴局部炎症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MODS发病过程中,除缺血-再灌注、过度炎症反应和内毒素直接引起细胞损伤外,同时启动凋亡过程。与细胞坏死相比,凋亡是一种更快、更“干净”的死亡方式。严重创伤后机体免疫组织和器官发生细胞凋亡。脓毒性休克可引起胸腺、脾脏、骨髓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内皮细胞凋亡是发生DIC的基础。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心脏和肾脏细胞凋亡。重要器官大量细胞凋亡也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

5.蛋白质-热量营养缺乏

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等应激状态时,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多,机体分解代谢增强。TNF、IL-l、IL-6、IL-8和PAF等诱导急性相蛋白生成,引起高代谢状态,自身蛋白质大量分解,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热量供给不足加重蛋白质营养不良,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细菌和内毒素易位,促进MODS发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保持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关推荐: 内科主治医师2013年考试知识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卫生资格 > 内科/外科/妇产科 > 内科主治医师 > 辅导精华

<--卫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