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资讯

教材评论:语文教材需要有关常识的检验

编辑:sx_songjm

2017-03-20

近日,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被指杜撰事件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对此,大部分人认为:语文教材需要有关常识的检验

教材评论:语文教材需要有关常识的检验

对《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真实性的质疑,其实在数年前就已经出现。尽管相关方面回应称,绝非杜撰,有相应的来源。可从各方提供的证明来看,其中核心细节的失实,恐无多少疑义。该篇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可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

事实上,这些年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假课文”之争,还有不少。《爱迪生救妈妈》一文面临的尴尬,不过是一个缩影。有网友甚至总结了一份“那些年教科书中的虚假故事”的名单。尽管这些质疑都尚待权威确认,但教材中的课文面临如此多的质疑,本身就是一件应该被足够重视的事。

2009年,就有媒体报道,有语文教师总结了语文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分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如《爱迪生救妈妈》;二是缺少童心,扼杀儿童天性;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四是随意改编戕害经典。至于无作者名字、无出处、无发表时间的“三无”文章,更比比皆是。数年过去,从一线语文教师的反馈看,这些问题,或依然多多少少存在,质疑仍在继续,受到质疑的课本,也继续留在教材里。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谈及教材中的“假课本”问题时指出,对于存疑的课本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确,一些语文课本乃至教材的编写,都有着特定年代的意识烙印。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下的“无法辨伪”,恐怕更有主观意识偏差下的“将错就错”。有理由相信,我们应该过了那个依靠真实性存疑的课本,来向孩子进行“善美”教育的年代。可问题在于,为何时代背景变化了,相关的疑问愈发不可回避,纠错却仍如此之难?其中的阻力或是“客观原因”到底在哪?

给予孩子怎样的教材,最能体现成年人究竟想呈现给孩子怎样的启蒙教育。教材不是不能“讲故事”,不是不能有“童话”,可像爱迪生这样的非虚构人物,在教材中却被“童话”式加工再现,无疑欠妥。从小的方面来说,他影响的是孩子对于历史人物的准确认知,从大的方面而言,这事关我们向孩子传递怎样对待真假的态度。而当“真”的底线不能被恪守,又何以能期望传递给孩子真正的“善美”?

现实中,往往有不少成年人感叹,在经历多年的“自我教育”后,才忽然发现自己原来被课本上的一些“故事”骗了很多年。这种后知后觉的社会性“领悟”显然是沉重的。而要让下一代不再重复同样的教育历程,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对于存疑的课本进行重新审订,让一切价值观的传递,经得起常识的检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树立教材的应有权威。这是具备常识的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教材“不说谎”,尊重常识,仍只是一本合格教材的最基本要求。

标签:小学资讯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