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2016年教育事业调研报告:创造属于中国的好教育

2017-10-17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2016年教育事业调研报告已经出炉,具体内容请查看下文。

2016年教育事业调研报告:创造属于中国的好教育

国兴重教。中国教育改革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从推进“两个一流”建设到扩大实施高校招收贫困生专项计划、鼓励高校教师“离岗创业”,中国教育正走出一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的走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之路。

决定未来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教育的方向: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2016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北京市八一学校。

人们聆听着他对教育的阐释:“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越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成就好的教育,选拔培养人才,为中国崛起提供人才支撑,是教育改革目标所指。

今夏,一份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让人颇感欣慰:通过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重点高校中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寒门学子”正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三所重点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比例都超过了15%。

从适龄儿童到贫困学子,从加快发展到一体化改革,从身心健康到农村教育,从年初到年终,《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的意见》相继出台,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夯实公平之路。回顾2016,从各地中高考改革方案推出、探索多元录取机制,沪浙新高考方案实施,人们发现,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不同改革方案突出的是从“追求分”到“培养人”。

“好的教育关乎心灵,好的学校把学生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好的教师把学生当作独立、有个性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对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

社会需求,国家战略需求发生了变化,倒逼教育体系发生系统变革,而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变革。为未来而教,更是教育理想和执念的落实。

补短板,守底线,调结构,努力推动质量提升,中国教育将在变革中重获生机。

回归本质

为学、为教、为人。凝视、回望、遥想。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清晰:教育何为。

“真正的生命活力的中心是在内心,内在活力的源泉则来自于静默,如同一首诗所言:万物深刻的缩影,紧密的唇中含着生存的奥秘。其实,教育的奥秘也蕴含其中。真正的教育生活,是需要师生共同体验静默、思索静默、实践静默的生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体悟。

教育,需向内而生,舍去不必要的繁杂,喧嚣。

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打破“终身制”和“身份壁垒”,教育部发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95个学位授权点被要求“限期整改”。“两个一流”建设让大学的视野更加深广,回归教学,回归本科教育,助推中国顶尖大学以更坚实的脚步向人类最高智慧聚集地进发。刚刚结束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更是成为社会热点,立德树人成为核心,直指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书而不育人、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

顾明远,北师大资深教授。他说:“当然,教育不可能解决世界的种种危机,但教育总应该有一个崇高理想,即把培养人的事业与人类可持续的未来联系起来。我们今天要大声疾呼:回归教育本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我们的年轻一代担当起可持续的未来责任。”

樊阳,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20多年来,坚持着他的“人文讲坛”“人文行走”。阅读、行走、讨论、写作、现场阅读、再行走……

于他,教育是对人的关怀,是成就人之为人的终身历程。他告诉学生: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时光以生命,而非给生命以时光。

高爽,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他曾经执着地入队,成为一名“仰望者”,追求那有意思的世界。

他继续讲述银河系的那些事。“那些阻挡星光的气体和尘埃是什么?嗯,那就是PM2.5,雾霾。当然,这些尘埃也有好处,它们造就了生命。我们还进化出智慧、情怀、文化。我们发明了一个东西叫‘先生’。‘先生’又将这些智慧、情怀、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依然记得我们从何而来。”

踏着乡间的小道,循着敲敲打打的声音,进入一扇扇敞开的大门。银筷、奶勾、洛如、藏刀……作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项调研总队的一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大理鹤庆白族银饰调研队在7天的时间里,在乡野间四处游走,记录下来自民间工匠的面貌和声音,探求更真实的匠人生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古人讲“知行合一”,上路,果然是另一种学习。

无数教师在实践着他们曾经的理想,仰望苍穹,俯瞰大地。无数学子在跟随中变化着,从师生到朋友,感受精神的力量,人文的情怀。教育,当真是播种,不知哪一天,种子就会萌芽生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