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四年级 > 语文 > 四年级语文知识点

精选语文四年级上期中知识点之课文复习

编辑:

2015-10-19

4、《火烧云》

重点语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 这段话写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

2) ABB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补充:黑乎乎、灰蒙蒙、蓝莹莹、红艳艳、白茫茫、红彤彤、黄澄澄、绿油油……

事物特点的颜色:枣红、银白、雪白、墨黑、苹果绿、橄榄绿、

百合色、古铜色、咖啡色、玫瑰色

5、《古诗两首》

1. 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接近。与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画杨桃》一样,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2、宋代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千古流传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陷入困境,似乎已经没有希望,忽然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腊酒:腊月酿的酒。 豚:猪 疑:怀疑

6、《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课文重点部分是第3~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自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从“小圆片、巴、萎、灰色”等描写中,我知道作者是从“形状、动作、颜色”等方面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7、《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他还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1) 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蟋蟀先用前足扒土,接着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然后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用后退上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最后一点一点地修理平整。

2) 称蟋蟀的住宅为“伟大的工程”是因为,蟋蟀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挖掘洞穴的工具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正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所以不能不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重点语段:所有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经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 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2) 从划线部分我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概括地回答是: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靠自己挖掘。(选址和自己挖掘这两方面都必须提到)

两位作者能把所描绘的爬山虎和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具体、准确,是因为作者不光观察得认真、细致,而且是经过了长期的观察。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