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

2013-01-10

【编者按】为了丰富教师的生活,精品学习网小学频道搜集整理了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

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过失行为。最近,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经历建国以来的又一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十分突出,并呈现低龄化倾向。而品德不良现象同违法犯罪行为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品德不良是违法犯罪的前兆,违法犯罪常常是不良品德发展的结果。因而,对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心理、行为表征

由于社会影响,家庭背景以及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影响,小学生的品德不良现象则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沉默压抑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一般情况下,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平时循规蹈矩,沉默寡言。但在学习交流或其他活动中,采取逃避,保守的方式,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即便偶尔参加也表现消极,对自己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上课时,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很少向同学问问题,老师问到他时,表现慌张,回答吞吞吐吐,对学习好的同学既羡慕又嫉妒。其气质类型多为弱型,性格内向,怯弱,抑郁者居多,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较强,这种类型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思维保守。

2冲动侵犯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采用攻击,侵犯的方式对特定的对象,即他认为使他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物或事,做出对抗,报复,迁怒等行为,一般具有公开、爆发的特点。对待一般同学和和睦睦,无话不谈,而对老师则封闭心扉,守口如瓶,受到批评或被老师误会,则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向老师解释,不愿同老师和解,甚至对老师怀恨在心。其气质类型多为强型,性格外向,倔强,急躁者居多,缺乏道德思维的果断性和综合分析能力。对自我评价往往过高,很自负。这类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缺乏坚韧性和忍受性。

3散漫自由型:其行为方式与特点为,缺乏责任心,参与意识不强,不愿受纪律约束。如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打骂人、恶作剧等。或者自我感觉高高在上,谁也瞧不起,看不上,有缺点不让说,有毛病不让碰,老虎的屁股摸不得。遇到困难既不请教老师,也不与同学商量,怕丢面子,在班集体中不合群。其气质类型多为弱型。有些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以为谁也不能怎么样他;有些学生则自我评价过低,敏感、疑惧,对待事情采取逃避态度。这类学生缺乏道德意志的自制性和坚持性。

各种类型的品德不良,在一定的条件下,既可以向健康状态转化,也可以导致犯罪。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具体问题,积极对待并施以正面引导,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和发展。

二、 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形成原因

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类,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其中,客观原因可归纳为三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等。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道德认识缺乏,道德情感缺陷,道德意志薄弱等三个方面。

(一) 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逐渐扩大,接触的人或事渐次增多,社会上的一些恶习,如聚赌、斗欧以及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倾向。同时,录像厅所播放的涉及黑社会或黄色、淫秽内容的录像,会慢慢侵袭和毒害孩子们毫不设防的幼小心灵。

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经济单位,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最初培养场所。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会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家庭中的某些不良影响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目前,家庭教育失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重养轻教型:这种类型的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忽视对子女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典型的想法是:孩子还小,长大后自然会好,相信树大自然直。或者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导致孩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目无长辈,缺乏纪律性,酿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恶果。

(2)

过度溺爱型:这种类型的家长懂得一定的教育规律,知道应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孩子却过分溺爱、袒护,无原则的迁就,情感大于理智,使孩子从小就自以为是,任性执拗,学会了不正当的归因方式。

(3)过分严酷型:这种类型的家长或者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则一顿棍棒,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或者有些家长,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只允许自己的子女比别人强,让子女参加了无数个补习班,使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闲,生活压力过大,从而产生道德认识、判断、选择上的困惑和严重扭曲了的报复心理,这为他们走向犯罪种下了祸根。

3学校因素: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部分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挤掉了思想品德课的时间,虽然有时也进行思想教育,但只是一种泛泛的说教,既无深度,又没有针对性,缺乏教育力度,不能很好地将知、情、意、行协调统一起来。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缺乏教育的一致性,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不能达到立体的教育模式,甚至相互推委,各执一端,各行其是,因而使学生的不良品德,有机会滋生、蔓延乃至发展壮大,直至造成恶果。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主观原因:

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在不良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影响下,通过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学生心理上的某种矛盾状态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1道德认识缺乏: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如果学校不能正确理解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而产生认识上的模糊,就会造成学生道德判断上的困难和随意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选择。学生缺乏道德认识,诸如:对善恶、良心、荣誉、幸福、正直等认识不够,就会犯错误,甚至犯罪。

2道德情感缺陷: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他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会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感到悔恨。有的学生可能较长时间地受到来自家庭、社会或学校的不良道德观念的影响,慢慢出现了道德情感缺陷。如:缺乏正义感、责任义务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荣誉感等。情绪冲动,缺乏理智感;行为怪异,不讲仪表,没有道德审美感,这些都是产生不良品德和违法犯罪的土壤。

3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道德意志比较薄弱。有些学生尽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有丰富的道德情感,但由于缺乏自制力,而不能战胜个人欲望,也有学生犯错后,愿意痛改前非,但终因缺乏意志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而经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在歧途上一错再错,愈陷愈深。

三、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预防与纠正

预防和纠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是一项复杂、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他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一致,共同配合。针对小学生品德不良的形成原因,为使预防和矫正工作收到实效,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是矫正不良品德的前提和基础。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学生因为“亲其道”,进而“信其师”,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到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教师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才能取得不良品德转化工作的最终胜利。因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不良品德预防和矫正工作的前提。

在日常工作中,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必然要有良好的班风,只有具备良好的班风,才能提倡和支持正义,批评和抵制非正义,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心理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判断标准时,人往往产生一种从众行为。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因而,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他的教育力量是任何个人所代替不了的,他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坚实基础。

(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有效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大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反正不行,前途无望,缺乏自信心,因而自暴自弃,放任自流。但在其内心深处,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别人能给其表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有的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傲感,目空一切,其实,自傲的人自卑感最强,他们只是想以自傲的外表掩盖自己内心的怯懦而已。自卑感和自傲感都不利于学生处理好本人与他人的关系,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得到他人、集体尊重的情感,它的功能在于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或社会中的地位,保持自己在他人之中的声誉,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角色的认同和满足感。因而,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和自傲感。遵循“己所不欲,勿失于人。”的原则,学会尊重他人,使学生知道,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次,因为人类有一个最基本的社会性要求,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归属于一定的集体。所以,教育者还要设法将品德不良的学生置于集体生活之中,为他们提供创建集体荣誉的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的尊严,以帮助他们形成集体荣誉感,逐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有利手段。

是非观是关于是非,善恶的观点。它是学生自觉纠正错误而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依据。是非观念淡薄或欠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品德不良学生的典型心理特点。因此,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等,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手段。

在日常工作中,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教师首先应坚持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坚持表扬、鼓励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其次,教育者还要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高尚的行为,什么是错误和不道德的行为。然后,教育者还要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和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形成过程,从而树立自己的成长观。

(四)磨炼道德意志,完善道德品质,是矫正不良品德的重要环节。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如果道德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自制力或毅力等,也是出现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中,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出现的违法乱纪现象比比皆是。教育者可以通过适当地组织活动,来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由于不良品德的转变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折的、回转的,有时,还可能暂时回落。对于这一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因为暂时的“倒退”而灰心失望,更不能采取过激的,有损于学生自尊心的言行,恰恰相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爱护,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不然则功亏一篑。

总之,不良品德的矫正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过程,需要教育者调动一切教育力量,管理育人,学科育人,环境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采用多种教育形式:主题班会,开办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形成多方位的教育。同时,还要与社会力量,家庭教育广泛联系,协调一致,形成教育的立体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愉快、和谐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就是小学生品德不良现象的分析与纠正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精品学习网小学频道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