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家长专区 > 心理行为语言

孩子做事情不考虑后果

编辑:donghk

2012-12-24

孩子做事情不考虑后果

一个冬日的黄昏,放学的铃声刚刚想起,初二的思洋就冲出了校门,满心惦记着回家看MBA。突然,两个穿着奇装异服、戴着耳钉的黄发少年拦住了他的去路:“哎,哥们儿,认识张**吗?”思洋吓了一跳,本能地回答:“噢,认识。”“去,进学校帮我找他一下,就说有老朋友在那里等他。”其中一个黄发少年边说边指了指路边一个小院。思洋回家心切,又不敢拒绝,只好匆匆返回校园,找到张**,告诉他在胡同口那个小院里有个老朋友在等他,说完就转身离开了。

第二天,张**没有来上学,听说被人抢劫了,还挨了顿打,伤的挺严重。思洋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第三天,学校教育处的老师找到思洋,说是张**家长报警了,派出所的民警找到思洋,请他配合调查。思洋觉得有些不安,又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民警为什么要找他理解情况。经过一番对话,思洋才弄明白,原来张**认定思洋和那伙不良少年是同伙,由思洋把他骗到那个小院里,再由几个不良少年实施抢劫。思洋的父母也闻讯赶来了,民警、老师、父母不停地问思洋:“你到底认不认识那几个少年,不认识为什么还他们找人传话?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不良形象?有没有想过他们可能有不良企图?你为什么不把情况向张**详细说明?有没有想过张**是出于对你的信任才去那个小院儿的?你为什么不在返回学校时把情况汇报给老师?……”思洋觉得百口难辨,只是一遍又一遍无力地重复:“我真的不认识他们,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是帮他们传个话。我没想到后果会这么严重,真的,我真的没想到……”

生活中这种做事情不考虑后果的孩子有很多,面对这类孩子,家长还是要静下心来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然后再决定用方法来帮助孩子。

方法1:立规矩,养成好习惯

相对而言,年龄小或者心理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导致其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主要因素,一般是孩子玩心大,对他来说,玩是最重要的,一旦玩的兴起就什么都不顾了,几乎不会考虑到将产生的不良后果;二是由于家长没有培养出孩子良好的习惯,孩子做事任由自己的性情,随心所欲,不计后果。

对于这类孩子,因为体内还小,所以主要应从立规矩、养成习惯、强化自我控制方面入手,进行“治本”。如规定玩的时间、玩的范围,如果超过时间、超出范围,就应受到相应的惩罚。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孩子“玩要适度”的意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意识到:玩也好,做其他事情也罢,如果任由自己的性子不管不顾地去做,就可能会产生自己和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甚至都无法承担、无法改变的不良后果。

方法2:碰壁悔悟法

这一方法适用于任性的孩子。有些孩子做事不考虑后果是因为任性惯了,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他知道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和挫折,让孩子在遭遇挫折中得到教育。

小玉都上小学三年级了,还十分任性,尤其是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喜欢乱发脾气,她会闭上眼睛、摇头、跺脚发泄不满,不管什么场合,有时候走在路上也如此。而每当此时,溺爱她的奶奶、爸爸都会一路小跑跟着、护着,生怕孩子会撞墙、摔倒。为此,妈妈和小玉谈过很多次:“你这样走路会摔倒、会撞墙。”可毫无用处,小玉依然我行我素。

这天,机会来了,小玉在家乱发脾气时,奶奶刚巧去了厨房,眼看着小玉闭着眼睛、摇着头往自己的卧室走,妈妈在后面就是没扶她、提醒她,眼看着她一头撞在了门框上。那一瞬间,小玉不叫了、不闹了,一下子睁开了眼睛,吃惊地回头看了眼妈妈,连疼都忘了。妈妈只是走到她身边,一边帮她揉脑袋,一边对她说:“你这样走路会撞墙。”其实这句话妈妈和小玉说过了很多回,唯有这一回小玉记住了。妈妈搂着小玉继续对她说:“你这是在家里,如果你在大街上乱发脾气,这么走路,会有什么后果呢?……”这回小玉也记住了。

在孩子碰壁后再因势利导,促使孩子自我反思自我归因,会比单纯地说教效果好得多。

实际上很多任性的孩子做事不考虑后果,是因为自己不必承担后果,反正有家长承担,所以让孩子碰壁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尽量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承担责任。

许多小事其实不小,孩子在经历小事时碰壁悔悟,在经历大事情时,孩子才会思考前因后果,才能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注意事项:要求孩子玩耍适度,家长教育孩子也要适度,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对孩子所碰之“壁”,家长的应对方式也要有所选择:有些“壁”,家长要先预警,几次预警无效,确定无大危险,索性让孩子自己去碰壁,碰疼了再说。有些“壁”,无须预警,即使孩子碰了壁,让他增长经验,接受教训;有些“壁”,当家长清醒地意识到后,要直接说清后果,坚决阻止孩子去碰壁,因为那样碰壁是要伤“元气”的。

方法2:理性思维法(适用于盲目冲动的孩子)

对于思洋这类已经上了初中,年纪稍大些的孩子而言,导致其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主要因素是:

其一,习惯于父母比较周全的照顾,凡事很少需要自己操心,潜意识上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从而导致责任感的缺乏。小的时候弄洒了水,会立即有父母擦;弄坏了小朋友的玩具,会有父母赔;再后来,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会有父母去及时解决问题;甚至学习不好也没有关系,父母会花钱找个好学校……如此这般,孩子做事当然不考虑后果,也不必承担后果。这就警示父母们,孩子从小做错事,依据年龄的不同,要让他不同程度地明白造成了什么后果并适度承担一定的后果,让孩子学会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二,由于孩子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还没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如案例中的思洋,他头脑比较简单,考虑事情不够周全,单纯的生活阅历使得他连想都没想就作出了错误的决定。

对于思洋这类孩子,家长要培养他做事之前理性思考一下的习惯,做到“三思而后行”,用句俗语就叫做“过一过脑子”。研究表明,人的理性思维比感性思维要慢6秒钟,那就让孩子在做出冲动的决定前,先思考6秒钟,再做出决定。只要孩子肯于思考后再作决定,家长就再教给孩子一些常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思洋这个案例,父母就可以借这一件事告诉孩子:尽管我们不可以完全以衣貌取人,但是,我们看到那两个黄发少年的形象,也要想一想这是哪类人?张**是自己的同学,是一名在校学生,和他们是一类人吗?张**认识他们吗?自己要不要替张**传这个话?如果形势所迫一定要去传话,这个话怎么传?……经过这样一番思索,就有可能避免张**被劫挨打、自己遭受怀疑却解释不清的严重后果了。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吧自己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给父母听,从中帮助孩子理智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

◆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遇事多想想后果,不是狭隘地只考虑后果是否“利己”,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过于强调后果有利的事情才做,有可能把他引向“自私”的误区。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