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家长专区 > 情商培养

小学生人际关系过程中的几个障碍及疏导

编辑:donghk

2012-12-25

小学生人际关系过程中的几个障碍及疏导

小学生入学开始,就从家中的“中心”地位变成学生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在与老师和同学的接触中形成了人际关系,在形成过程中,一些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归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衍生;其二,从老师处体验到关爱的深度与广度比家长处少;其三,开始涉足同学间的协助与竞争。这些变化使小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会遇到环境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认知的不协调,这些不协调又会产生一些障碍。小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刻,是心理发展中的群体意识与自我意识处于矛盾交织的起始阶段。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的障碍,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中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就小学生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的盲目崇拜,被动遵从和嫉妒等几个障碍问题的成因作粗浅探讨,并针对这些成因提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敬佩模仿和盲目崇拜

小学生从家里到学校,接触的人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老师和同学,在教授知识和相互协作中,会因魅力出众而倍受小学生的关注。一般认为,小学生只有在11-12岁以后才有真正的逻辑思维,虽然这一观点夸大了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但至少说明在缺乏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生理发展的制约,小学生对老师或有特长的同学较容易产生敬佩与模仿,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幼稚,脑发育的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教育时间,对事物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系统,爱憎观不能完全达到社会要求,因此,这种敬佩与模仿会变成盲目崇拜。实践也证明,许多教唆犯正是利用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唆青少年犯罪。

盲目崇拜会产生一种完全的失去理智分析和辨别事物的状态,盲目崇拜会在一种没有是非观的情况下,进行模仿,危害很大。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人交往有受他们生理、心理年龄所制约的崇拜,他们不会分析这些对象行为的是非性,而把对他们的崇拜转化为一种信任,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模仿,如打架、说粗话,自由散漫等。为了使小学生正确辨别敬佩模仿和盲目崇拜的区别,对策建议如下:

1、 正确认识小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加强价值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的,但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在每个个体身上的作用是不同的,是可变的。虽然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受到生理发展的制约,但对小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方面,价值观的教育能促进小学生生理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加快心理年龄的成熟;另一方面,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小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先入为主”效应,促进小学生是非观的确立。在我班,曾有一位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每当看到别的同学有新颖的文具,可口的小食时,总流露出羡慕的眼光。我观察到这一细微的变化,及时在班中开展了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班队会,了解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学会合理使用零用钱,养成不吃零食的习惯,从小树立节约光荣的意识。

2、教育小学生建立自尊观念。

有材料研究证实,自尊心与对人魅力有较大的反相关关系。所谓自尊心,可以说是人对自身所持的态度,特别是当自己的态度伴随好的或差的评价时。教育小学生建立自尊的观念,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正确区别敬佩与盲目崇拜的区别,另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建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帮助小学生建立自尊心,在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其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正确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其二,在教育方法上,坚持以奖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

二、主动遵守和被动遵从

遵从与遵守,都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遵从指小学生屈服群体的压力,被动地接受群体规范;而遵守指小学生充分认识到群体规范对群体活动的重要意义,自觉地接受群体规范。小学生由于受到生理发展的制约,对群体规范的意义,不能够较深层次地理解。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遵从,首先来自于群体一致性的压力,著名的阿希试验表明,由于强大的团体压力作用,在简单的课题中也会引出错误答案来。说明在群体意见的压力下,个体会失去自我,被动地处于遵从状态;其次,来自于恐惧,这些恐惧是对群体规范的强制力,为了避免惩罚,学生们就会选择遵从。

遵从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有些学生会选择脱离,自暴自弃,使其心理发展畸形。

为了将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遵从转化为遵守,在教育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内、外因关系,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在小学生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是外因,这些外因如果要对学生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小学生的水平、动机、兴趣等内因。列宁曾指出:“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运动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育学生遵守群体规范时一定要向学生阐明意义和作用。具体而言:其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针对学生们已懂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针对学生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教育。其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需要。在激发自觉性的教育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动机,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用直观和简易的道理,用比喻、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按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客观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群体规范。记得我班有个学生,他上什么课都无精打采,体育课上却精神焕发生龙活虎,根据他的爱好,我抓住其擅长运动的特点,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并对自己树立一定的自信。再寻找合适的机会让他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更好地干好这一工作。老师的要求、希望、压力以及自身向上的动力,激发了他的自觉性。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外因关系,才能使学生由遵从变成遵守,使群体规范成为保障学生有序学习的条件。

2、加强正面引导,优化群体氛围。

日本心理学家日田和考通过一系列实验认为,一致性的压力是遵从的源泉之一。群众一致性理论也认为一致性是群体内聚力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一致性压力,主要来自于班级群体,同学之间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小学生对群体规范的认识。如果一致性的方向有利于遵守规范,则会使学生加强对规范意义的认识,如果一致性的方向不利于遵守规范,班级舆论就会以发牢骚和不理解占上风,使学生对规范意义的认识度降低,被动遵守规范或破坏规范。因此,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反面批评为辅,注重班级群体氛围优化。引导工作还必须讲求方法,抓好班干部和学生中威信较高的同学的工作,以点带面,使班级的群体风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竞争与嫉妒

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社会相互作用的基本形态。学生自入学前开始,学生间就不可避免地涉入竞争环境。学生在校读书,家长和老师总是激励他们取得好成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被公布出来,好的图画、手工、写字之类的作品被展示出来,这些大大地强化了竞争功能。在学校,一方面大声强调人与人之间协调的必要性,其实竞争原理却占压倒优势,小学生们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并被内在化。

适度的竞争是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它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社会是吻合的。但竞争被无限扩大化以后,个人间的竞争容易产生紧张、不安、失败感和敌意,如果不加以正确疏导,则会演变成挫折感,焦虑感,以致产生谩骂、嘲笑、攻击、侵犯等一系列的嫉妒行为。

嫉妒的产生来自失败和需求的不满足,竞争中失利的发生,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失败,这种经验的积累就会产生敌意和不安。

竞争在学校作为激励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机的手段和策略被广泛使用,短期内仍不会消失。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和使用竟声手段,并辅之于相对应的引导教育。

1、充分认识竞争的负面作用,加强学生对挫折的忍受力。

如果利用得当,竞争的确有好处。竞争可以加强以实现目标为目的的课题的进行,可以加强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激发潜在能力。但竞争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产生嫉妒感,产生嘲笑,攻击等过度行为,并由此还可产生一系列狭窄的自私心理和作弄人的阴暗心理。这些心理活动,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为了克服嫉妒心理,教师要善于调节竞争手段,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带来的挫折。其一,教育学生通过与他人的竞争经验,能够得到检验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的机会,更客观地观察自己,现实地认识自己,获得认识自己的能力和限度的机会,加强自我批评的能力;其二,正确面对竞争的失败和不成功,认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如果不因此而气馁的话,将使失败作为一种契机,它促使人们探寻失败的原因,深刻检查自己,找出克服困难之路。

2、积极引进协作手段,减少竞争的负面影响。

嫉妒作为竞争的负作用,对学生的危害性很大。除了加强挫折的忍受力外,积极引进协作手段,将会切实减少嫉妒。协作主要是为了达到目标而相互合作的事态,为了达到协作,要更多地和同伴们有效地交流思想,协调一致。协作活动,使学生认识自己到达目标的机会是在同群体其他成员的关系中彼此促进地相互依存的。对同群体成员的领带性,必令大大减少嫉妒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用好竞争和协作两种手段,在共同学习、集体活动中,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并体验怎样才能有效地求得共同目标。钱同学、罗同学是我班的两个学生,他俩都喜爱绘画,可罗同学受美术工作者的父亲影响,基础要优于钱同学,但钱同学并没有气馁,在低年级时就说过要在绘画上超过罗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绘画上各具特色,四年级时两人都参加了全国小学生书画大赛并双双获得银质奖章。在协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依存以及与别人和集体能够看法一致,将促进协作行为的发展,减少嫉妒行为。

上述本文就小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的盲目崇拜、被动遵从、嫉妒等障碍进行了粗浅剖析,并对如何教育学生从盲目崇拜转化为敬佩和模仿,从被动遵从转化成主动遵守,从嫉妒敌意转化为积极竞争提了些不完善的建议,以抛砖引玉,请大家讨论。对小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一些问题,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中亟待解决、在实践中一定要贯彻教育与育并的思想,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成为心理完善的社会有用之人。

标签:情商培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