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教案 > 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教案

编辑:sx_zhangby

2014-02-21

【摘要】明确教学目的、任务,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做到的。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了因数与倍数教案,希望帮您作出最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因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材简析:

1.重建知识体系,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以前的教材把这些内容归结为数的整除,因此根据大纲要求,要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由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再用能否被2整除定义奇数和偶数,以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定义素数和合数,概念较多并且集中,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提出认识整除的要求,但要求能找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并降低要求,只要知道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不要求分解质因数和用求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重建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因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式子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在乘法算式里,积是各个因数的倍数,每一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并在叙述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及相应的倍数、因数的叙述方法。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叙述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由乘法算式引入倍数和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可以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启发学生用乘法算式逐个找出它的倍数,并讨论获得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可以用这个数依次乘1、2、3……找出它所有的倍数。同样观察讨论,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这个数,这两个数就都是它的因数,这样可以一对一对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通过解决问题加深体验倍数与因数关系和理解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

2.充分利用“百数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发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而不是掌握特征。教材主要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先分别在百数表中找出100以内2、5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组织交流,获得结论。并依据2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教材以此定义偶数和奇数,让学生知道。教材还注意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进一步认识2、5的倍数的特征,发展分析、简单的推理等思维能力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开始可能会产生看个位的想法。通过观察3的倍数产生认知冲突。首先让学生找出 100以内3的倍数,观察它们的个位,思考是否具有2、5的倍数的类似特征,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探究结论的愿望。接着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是多少;再找几个比较大的3的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看每个数用了多少颗算珠,分析每个数所用算珠颗数有什么共同点并进行交流,获得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的认识。这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和观察3的倍数,获得初步结论。再通过验证确认结论的正确性:3的倍数各数上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但有没有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但各数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呢?要求学生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算一算,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数位上数的和不可能是3的倍数,确认前面获得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做实际上说明了例题里结论的条件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中感受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严密的。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引导分类素数(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定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感知、体验各自的本质属性,理解和获得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在例题中让学生自己先找一些数的因数,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成两类。要形成概念,还得获得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两类数各自因数的特点,认识每类数的因数个数方面的特征,充分感知一类数里每个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另一类数里每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在此基础上,教材抽象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同时还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认识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通过研究数的因数的特征,概括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并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素数和合数内涵的认识,掌握概念。但对素数、合数的判断仅限制在50以内的数,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能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素数、合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5.通过综合性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生的难点在于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特别是在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时,容易混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预计学生还在学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能发现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根据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计划让学生学习完这些概念后,很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个梳理与练习,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各个概念,区别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练习之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旧知进行回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回忆,使他们能正确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学习积极性高,希望能做到有的放矢,定必因材施教。】

四、总体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本单元指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和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

2、让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验证猜想,或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说明;进一步发展数感。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和的倍数和因数的有效方法。

2、通过百数表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3、利用计算器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六、设计思路:

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2、3、5的倍数的特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并引领学生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并提炼、归纳、验证它们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而探索研究的方法学生一般想不到,对学生进行探索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十分必要。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及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增强了学生数学自信心。

七、课时安排: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内容分三段安排:

例1~例3认识倍数和因数 ( 1课时)

例4、例52、5、3的倍数的特征 ( 2课时)

倍数和因数 例6素数和合数 (1课时)

练习六 (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读数导入,巧设铺垫 学习新知,明确概念

巩固新知,适时拓展 全课总结,有效延伸

第二课时:2和5的倍数

活动一: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活动二: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激趣导入 探究新知 活动三: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共同特征的探索

活动四:看书,回顾知识

自主练习 总结

第三课时:寻找3的倍数

视频导入,激趣新知 自主探索,总结特征 巩固练习,

强化概念 全课小结,分享收获

第四课时:寻找素数和合数的足迹

开心智力判断

智力找朋友

复习导入 明确概念 生活拓展 开心辞典

开心游戏

全课总结

因数与倍数教案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2014年寒假作文、日记大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汇总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