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二年级 > 数学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

编辑:sx_haoy

2013-12-06

鉴于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小编为您提供了这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希望对您的数学有所帮助。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加减混合应用题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会用加法、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单位名称。

1、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会用一定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3、了解小括号的作用,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通过对比两种列式形式,进一步理解分步和综合列式的内在联系。

4、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连减应用题(两种方法解决)

1、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会用连减的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了解小括号的作用正确应用小括号。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单位名称。

 

 

3、乘加、乘减应用题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会用乘加、乘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信息中数量关系的把握。确定单位名称。

 

 

二、表内除法(一)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平均分

(2)除法

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知道什么时候用除法计算。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1、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创设情境或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2、用2--6口诀求商

1、理解求商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2、正确、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掌握求商方法,正确熟练的用口诀求商。

 

 

加强用口诀求商的基本练习。为了使学生用口诀求商的计算能力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应在练习中适当增加形式多样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三、图形与变换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认识钝角和锐角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钝角和锐角。

2、能够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1、使学生初步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

2、能够正确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1、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加深对钝角和锐角的认识。可以用手组成钝角和锐角,认识了钝角和锐角后动手画一画。

 

 

2、平移和旋转

1、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两种现象的不同特点。

2、会计算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格数,并能涂出平移后的图形。

3、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1、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2、计算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

1、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四、表内除法(二)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用7、8、9口诀求商

1、理解求商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2、正确、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掌握求商方法,正确熟练的用口诀求商。

 

加强用口诀求商的基本练习。为了使学生用口诀求商的计算能力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应在练习中适当增加形式多样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2)乘除法应用题

1、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应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正确确定算法。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2、观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确定单位名称。

1、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语言表述中,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它包括以下两点:(1)是两个数量在比较;(2)用其中一个量作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它就是它的几倍。

2、通过操作活动和积极思考,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3、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用较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千以内数的认识

(1)更大的数

(2)千以内数的读写组成

(3)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培养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4、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5、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发展学生的数感。

1、认识计数单位“千”,渗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数法。

2、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3、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4、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1、引导发现规律,哪一位是9,下一个数的这位就变成0,前一位就要多1。

2、 对于数数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利用计数器边拨边数。

3、让学生利用好手中的计数器,或自己画简易图的方式帮助理解数的组成。先要确定最高计数单位,然后确定是几位数,再去对号入座。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万以内数的读写、组成

(3)数位顺序

(4)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5)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6)近似数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3、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能把几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4、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10000以内的数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值。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能把几个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4、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10000以内的数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值。

1、 遇到不会读的数在计数器上拨,利用直观的方式来协助读。

2、在掌握读法规则的前提下,变幻形式练习。

3、掌握写数的步骤。

4、比较数的大小,一是比较位数不同的数的大小,位数多的数较大;二是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起依次比较每一位上的数。可以告诉学生,数的比较可用对齐数位纵向比较的方法进行。

5、学生能体会出准确数与近似数之间的区别。要清楚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

3、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1)整百整千的加减(不进位不退位)

(2)整百整千的加减(进位退位)

 

 

 

会计算整百、整千加减法。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1、把整百、整千位加减法混合在一起进行练习。学生出现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错因。

2、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进行计算,并写出近似数。

 

 

 

 

六、克与千克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认识克和千克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

2、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

2、建立1克和1

千克的质量观念。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在实际生活中感悟1克、1千克的质量。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加减法口算,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鼓励算法多样化。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掌握口算的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老师和小精灵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口算方法。让学生解答自己对主题图提出的问题,并交流计算结果以及思路。

3、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开始学生可能比较慢,所以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不要强求速度,还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以后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准备一些式题卡片)经常带着练习。

 

2、几百几十加的加减法

学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引导学生用算理进行计算

1、让学生充分思考。

2、用旧知识迁移。

3、练习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由易到难。

 

 

3、加减法估算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意识。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1)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2)在解决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根据问题适当采用。

 

八、统计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1、会看复式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会看复式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明确统计图所反应的现象,从中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2、认识条形统计图

 

 

认识每格代表五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1、会看每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

2、根据数据正确涂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训练学生通过看每条线对准的数确定每一项的数量。

2、补充知识:可出示一些一格代表10个单位、50个单位、甚至更多单位的统计图,开阔学生的思路。

 

 

 

 

 

 

九、找规律

知识点

教学要求

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图形的变化规律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从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事物的循环排列规律,感受变式的循环排列。

1、动态展示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2、在学生观察图形的排列规律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3、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2、数列的变化规律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2、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能够根据数列中数量的变化,找出不同数列的排列规律

1.教学方法:可以先复习一下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中的数列排列规律,然后与新知识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两组数列的排列规律的不同之处,从而让学生找出新的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而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2.练习形式:主要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数列的排列,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数列中每两项之间的差,找出数列的排列规律。

这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是精品小编精心为同学们准备的,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人教版二年级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