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解析

编辑:

2014-05-21

因此,学校层面就不能只是要求教师要怎么样,更应该创造条件和机制为学生真正提供选择,让他们发现自己从而选择课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学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努力,最后的结果反馈回来要形成自我教育的机制。因此,因材施教的重点不在“施教”上,而是要创造一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

高考体制不是课程改革的借口

各种名目的实验班,或者是不同学制的探索,往往是各中学特别是示范高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因材施教的主流方式。

对此,也有人质疑,高考体制不改革,教学课程改革的可操作空间就会非常有限。或者说,课程改革的结果终究脱离不开为高考服务的目标。对此,业内人士批评认为,这种说法更似一种借口。面对高考,在同一所学校都能找到教学方法迥然不同的老师,有的老师会特别受学生欢迎,有的老师的课就没有那么“受宠”,或许最终的结果是两位老师所带科目的高考分数线相差不多,但带给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就会大有不同。那么,将“老师”换作“学校”是同样的道理。

实施因材施教,十一学校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职业规划,从初一起就开展职业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考察的机会,这一课程每年都像课表一样被排出来供学生选择。通过家长、社会资源,利用周末或者各种时间带领学生进入各行各业,无论企业还是机关、科研院所,学生不断进行着职场体验,由此尽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方向。这个过程不单单是要看学生自身的特长,而是更进一步,把特长同未来的发展相结合,以此获得学习的动力。除此以外,学校固定每周开展的“名家大师进校园”课程,也是提供给学生的选修课程,由学生选课并计入学分。“名家大师”全部为行业精英,这种方式也是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引领。

在学校,通常“实验班”是各年级的顶级教学课堂,然而,享受到“因材施教”的学生是应该打破这个壁垒的。对此,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研究院,开发研究性课程,以此作为课程储备,为将来真正在某方面具有职业倾向或研究倾向的学生搭建更高端的课程平台,为孩子创造选择的机会,令他们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有选择能力才能游刃有余

传统的中国式课堂,是学生固定在教室不动,任课教师走马灯似的不断上下讲台。学生只需要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即可,很“简单”。然而,随着各学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深入,诸如十一学校这种走班制的探索也并非一家。无疑,方式和理念的创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标签:十一学校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