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论文 > 哲学 > 思想哲学论文

关于生活世界理论旨趣的比较与对话

编辑:

2014-04-30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不祧之祖的列斐伏尔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背景下,以日常生活世界全面异化为主要理论特征,以“总体的人”为理想的目标,创立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论。在现代世界中,人异化在人的劳动、交换、思想等等一切的生活领域,人不再是本真的人。这样日常生活世界就延伸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存在于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场域。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介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它的高度在于人是在这个场域内“被造就”的。所以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必然涉及阻碍他设定的目标——总体人的生成。列斐伏尔认为,传统的哲学忘却了日常生活世界,把日常生活看作成为“非真实”的存在,但是日常生活世界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把哲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结合,才能消融“非生活性的哲学”与“非哲学性的生活”的两重困境。他认为,“日常生活表现为一种批判的日子已经来到,成为高级活动(这些活动创造了所谓的意识形态)已经受到了批判” [15-p94]这样列斐伏尔提出要建立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批判的哲学。

列斐伏尔建立的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批判的哲学其实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本质进行分析的哲学思路,主要试图分离出异化与本真的状态。同时在整个西方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背景下,深刻思考了科学以及理性对人的压制与人性的扭曲。在日常生活世界的触摸中荡涤了人性本有的一幕,异化的一切随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渴望的“总体的人”便随之共生。这看似具有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总体人”的生成,实质上,是缘起于欧洲整个社会陷入危机中的一种反觉,正是在反觉中阐述了其理论主旨。

以上四种代表性的西方生活世界理论,表征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基本倾向。他们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话语下,实质上是主张转向人的世界,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再从神秘的实体来理解人和世界。但是他们都把物质生活、人的实践活动抛在了生活世界理论之外,主张把人的生活归结为日常生活或日常交往,或者说他们共同地走向“文化生活世界”,这样的生活世界势必陷入主观化的困境。

(二)、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观

1、生活世界理论的立足点是实践

马克思的现实生活世界理论的立足点与西方哲学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根本性的不同。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 [16-p63]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观念世界的基础,无论科学如何发展它仍然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外化产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活处于观念世界的萌芽状态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却从未停止。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了自然界的无穷奥秘,结出了知识的慧果。然而知识毕竟是生活层面外的世界,面对人类自身生活世界还是只能以实践重新定位。因此马克思不断强调指出:“不是实践决定意识,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7-p73]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抓住了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并抓住了理论的现实脉搏。马克思从青年时期至晚年始终不渝地关注现实世界,始终以实践为原则贯彻于自身的理论著作中。在实践的立足点上,阐述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观,正因为实践是马克思反观现实的基本视角,故而,“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8-p15]生活世界的主要论域在马克思那里均是以人之主体为核心得以展开的,但没有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把人看作“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9-p56]人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等社会生活中,无法逃避现实对人的责难,只有去踩踏在实践的踏板上,才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

2、生活世界理论的指向是现实地改变人的世界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